9月中下旬,长裕堂组织了一次山东行,笔者和全国各地的宗亲们一起随行。此次山东行,给我感触最大的是香港柳氏长裕堂及广东汕头潮南柳氏长裕堂的善举与大公无私。非常感谢柳明心大哥的赞助支持,才有了《家谱与寻根》系列图书的出版。由于手头工作事情较多,此次分多次书写叙述。今日先叙述《柳氏修祠堂志记》。
《柳氏修祠堂志记》在山东栖霞大庄头祠堂内。笔者见到该祠堂坍塌,该碑字迹漫漶不清。许多宗亲并未见到原文。但因前有《胶东柳氏族谱》已有拓本。此次笔者对照全文作了释疑。最后,笔者认为该地柳姓并非是从春秋沿袭至今。也就是说该地柳姓并非从春秋时期就在该地繁衍
首先,该志文为嘉庆二十三年所写,即1818年。距今只有200年,从时间来说,说服力度太小。
其次,按照原文所说:“大庄头柳氏之故里也,自春秋遍历汉唐宋明,以及冲祖袭封之后,族繁浩大,其分门别户迁徙而离居者,盖不知凡几辈矣,以故遐迩。”
据这句话所说,大庄头是该地的柳氏故里。至于有多少代,谁也说不清。而冲祖袭封又不知在何年。有人认为这个地方柳氏应该是从春秋开始的,因为文中所说“自春秋遍历汉唐宋明”。翻阅字典查证“自”有多个含义,除了自己、自从(由、自古以来)外,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当然”,一个是“假如”。而这里把“自”翻译为“假如”也是说的过去的。意思可以翻译为大庄头作为柳氏故里,假如是从春秋到汉唐明宋就有,那么也是在冲祖袭封之后,家族繁盛,成员众多,柳氏家族分开门户,迁徙居住在不同的地方,也不知道总共多少辈人了,因此远近闻名。
接着我们看下文“远近或比邻而居,聚族而处,皆曰自此出然。世代年远,谱牒已没,沿所传习。虽尊卑之名分不紊,揆厥由来,而世系之支派无考。一本之流传,以至于斯,深可慨哉。”翻译下来是说:不论居住遥远还是邻居、同家族相处,都说从这里分支出去的。尽管年代久远,家谱遗失,依然沿袭祖先传统和习惯。虽然尊卑名分不乱,但探究他的由来,家族世系的派支无法考证了。可见是一个支系下来的之,不由得深深感慨。接着下文说道:“惟于西老茔,元至正延祐间,坟面石碣记载,福邑王远、高疃,栖邑大庄头、小寨、寺口。各坟所载字迹分明,较前之无可考证者,不犹属亲可近乎?”意思是说也只有西老茔是元朝延祐到至正年间的,有碑文为证。这也是该志或者说该地能查证到的最早的历史记载。
除此之外,该地家谱《胶东柳氏族谱》及该地传说中的柳光、柳弟并无确切的实证说明其历史年代。山东就有柳姓族人联系笔者,并指出,他们一支并非从大庄头迁徙。可见,山东柳氏源流并非一支。
最后,在山东一些地方志也并未发现春秋时期柳姓著名人物的记载。在该地也未发掘到支持该观点的墓葬地或实物。
因时间关系,先写在这里,待有时间写长文进行论述。笔者观点不一定正确,希望宗亲来文商榷。
作者简介:柳育龙,1988年生于西安蓝田。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柳公权后裔。撰有文化专著《焦岱史话》《蓝田柳氏生甲公家谱》《家谱与寻根》《柳姓史略》《历代柳氏家训集释》《文化视域中的辋川图景》《历代蓝田作家群研究与评述》《病》三部曲等,诗集《行程记》,小说散文等各类著述10余部,主编书籍刊物近20余部(册),系中国诗歌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诗词学会、帝王陵文化研究会等会员。因常年在外打工,扛着麻袋辗转大江南北而被媒体誉为“扛麻袋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