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周公“制礼作乐"的题材时,“礼"的部分有具体规划,可以应用在宗教、政治与伦理的领域中;但是在操作的细节方面,如《仪礼》之所述,需要绘图的辅助,否则无以恢复旧观。相对于此,“乐"的部分显然遭遇更大的难题,我们所能读到的只有极少数的文献资料,但无缘接触乐师、乐器与实际的演奏。光凭文字叙述,怎能让人领悟音乐艺术的效果?那么,古人并称也并重“礼乐",究竟有何意义?在大致说明了“礼"之后,接着要试着说明“乐"了。
首先,《乐》为六经之一。《庄子.天下》介绍儒家时、提及《诗》、《书》、《礼》、《乐》、《易).《春秋》;《史记.孔了世家》提及“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礼记.经解》谈到六经之教,说“广博易良,乐教也"然而,六经之中《乐经》早已失传:我们所能参考的资料有《荀子.乐论》、《史记.乐书》与《礼记,乐记》等、:也有学者认为《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即是古代的《乐经》,其中记录了主管音乐者的具体职务,可以助我们了解官方音乐的操作模式。
“礼乐”合论:协调“天理”和“人欲”。礼侧重长幼尊卑的区分,乐侧重众人情感的融合。推广于政治,“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除了人间的正面效应,还可推及天地,如“圣人作乐以应天,作礼以配地。礼乐明备,天地官矣"。然后,连鬼神也来呼应,如“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别宜,居鬼而从地".这些说法的依据,与礼乐最初用于宗教祭祀的领域有关。
简单说来,礼乐的作用是“顺天地之诚,达神明之德,降兴上下之神,而凝是精粗之体,领父子君臣之节"。单就乐来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风移俗易,故先王著其教焉。"如此看来,如果乐教不彰,后果岂堪设想:(以上参考《史记·乐书》)
《礼记·乐记》有一段谈到“天理、人欲"。由于这二词到了宋朝学者手上,成为讨论人性的关键词,所以值得厘清其本来意思:原文是:“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意即:人本来是静的(未受外物影响之前,有如混沌未开的婴儿状态),但受外物所感就产生各种欲望。外物来到而知性接触它,就出现爱好与厌恶的念头。内心对好恶没有节制,所接触的外物又一直在引诱,此时不能反躬自省,天生的理性就要消灭了。
存天理,灭人欲。不是不许你有欲,是要它自然发生,自然来去,不要执着沉迷。美食是天理,做个吃货也没问题,但执着在其中,管不住嘴,吃出了肥胖,吃出了三高,就是欲。自己管不住嘴,自己的良知自然知道,知道了,就要管住自己,恢复其本体。
《礼记·乐记》记载:“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以入乐与否,区分歌与诗,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诗从歌中分化而来,为语言艺术,而歌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音乐文学。《诗经》是入乐歌唱的,严格地说它是歌,正因为如此,《诗经》被学者称之为我国音乐文学成熟的标志。
再谈孔子对乐教的看法。《论语》中,“礼乐"并称约有十处,但另外专言“礼"的地方远多于专言“乐"的。主要原因是:乐的演奏需要众多乐师与乐器,而这样的组合在当时已经难得一见。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聆听《韶乐》,结果使他“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他后来极度赞美《韶乐》,称其“尽美矣,又尽善也",对于《武乐》则说“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韶》为歌颂舜之乐,《武》为歌颂周武王之乐。《礼记.乐记》中,孔子与宾牟贾谈论《武》,认为武王革命,不愿杀伐,但仍投人战争,故未尽善。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是舜帝的音乐。舜是尧禅位给他,得位中正平和,孔子也说过,无为而治的,恐怕只有舜吧,因为尧给他打好了基础,下面一班大臣也得力。所以舜的音乐,乐音尽美,又一片祥和,全是善意,尽善尽美。周朝的音乐呢,是周武王制定的。周武王是革命伐纣而有天下,他的音乐,是革命歌曲,虽然也美,但是有杀伐之气,所以尽美,而不尽善。如今天下已经定了几百年了,孔子建议恢复舜帝的韶乐,不要再用武王的杀伐之乐了。
这个我们都有体会,重庆一唱红歌,好多人害怕。因为革命歌曲,都有杀伐之气。朝鲜的国家歌剧团,干脆就叫“朝鲜血海歌剧团”,还没开唱,就已经把人吓死了。革命歌曲也尽美,因为都是民谣改编的,都是一个民族最美最深入人心的曲调。革命歌曲是以宣传鼓动为目的创作的,选择尽美的曲调,植入宣传内容,是基本的创作模式。天下大定之后,不宜用鼓动革命的音乐,要祥和、平静、和谐,包容所有人,对所有人都善意的太平盛世之乐。在前面《八佾》篇我们说过,音乐治国,本朝三首歌,东方红、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从救人民出水深火热,到春天来了,再到新时代,现在的主旋律就是中国梦。
音乐不仅是治国的大事,也是教育的大事。孔子评价音乐,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启发上进的意志,自立于学礼具备处世的条件,成就于学乐达成教化的目标。
现在是自由的现代社会,没有谁禁止大家听什么样的音乐。但是作为领导者,倡导什么样的音乐,仍是国之大事。作为家长,给孩子听什么样的音乐;作为个人,选择听什么样的音乐,都是要高度重视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