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教研?
教研的终极目标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教师的自我能力提升二是教育教学的提升也就是打造高效课堂。教研是一个老师成长的重要阵地。
记得2001年9月调入实验小学,因为一毕业就在中学教了四年的初中数学,小学教学确实难进入角色,一个月后学校通知比赛,硬性规定30周岁以下必须参加比赛,真的我是摸不着头脑,一年级一个班68个人,班级管理就是个头疼的事,天天在孩子们哭闹中结束一天的工作,该如何是好?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任何的借鉴,只有一本教学参考书,只有自己专研,还好有张勤快的嘴巴,问,每天抓到那个老师就问,庆幸有一群热心肠的同事们,功夫不负有心人,20多个老师比赛,我成功突围,已第一名的成绩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对我是莫大的认可,也给了我足够的勇气,自这以后,逢赛必参(学校规定必须参加),这也成就了现在的我。回想,规定也是一种提升的手段。
前几天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应该说学校的教研活动还算是进行的比较实的,有名师专场,校级公开课,年级推门听课,有读书分享会等,每项活动都是扎实开展,但近一年来年级推门听课留于形式,听完课拍几张照片就完事啦,没有后续的评课环节,校级公开课的质量也不高了,年级磨课的次数也少了,有的事走着走着就散了,有的走着走着就变味啦~~~现在要做好一件事困扰因素确实有很多,首先年轻人不愿动了,在家里都是受宠的,家里条件都不错做什么都无所谓,有老师曾经说过,我不要进步,我能养活我自己就可以,根本没有动力,养尊处优。其次二胎妈妈也越来越多,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分散了,精力也会多多少少分散些。再者班级事物也多,七七八八社会性任务也多起来。嗨,难啊~~~
但话说回来,不能说难就可以松懈,就可以不搞,不管多难,教研活动也是彰显着学校文化内驱力的内涵,必须要高质量的开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我们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先要给他们已“鱼”,他们从而受到一定刺激而获得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感。让教师们知道“鱼”的鲜美味道。授人已鱼后,再授人以渔,让教师参与教研工作,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后,再引导他们寻找一些开展教研工作的方法手段。授人以欲没有一定的刺激人是最容易获取满足感的,要是教师能把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被动的实施变为主动实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挖掘出教师的潜力,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上岗的老师在大学期间并非学的教育类,他们教育教学的功底一般都有缺陷,他们到岗位上后还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教育教学出身的新教师他们没有实践经验,没有认真领会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的驾驭能力、课堂的把握、学生的管理的能力也是不足,如何让新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参与到教学教育中来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换而言之我们教学教研工作要能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起来,让他们尽快站稳课堂,怎样促进新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磨练能脱颖而出呢?
开展教育教研工作是多元化的,我们无论采用哪样措施,都是通过搭建平台,多给年轻教师展示的机会,最终目的都是达到高效课堂,从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每年分层次开展赛课活动
1.新上岗的老师为一组组织赛课,开展评优活动,确定校级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2.35周岁以下的为一组组织赛课,开展评优
优秀课例在校级公开课展示,评选校级青年骨干教师。
第二:名师课堂示范引领展示课
第三:导师团队同课异构展示课
第四:年级推门听课
活动必须扎实有效进行,每个年级确定研课团队,确定研课领头人(可以和导师团队相结合),要磨课以后才能推门,优秀课例可推送到校级公开课。
开展评优活动,让青年教师有展示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获得心理的满足感。也通过一定阶段教研工作的开展,让一部分教师潮个性发展,让他们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具有特色的教学风格,达到其他人无法取代而又能让其发挥辐射作用,取得传帮带的作用,从而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激励措施除了绩效考核加分外,可以评选为学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评选青年骨干教师,校级名师,在评优评先这方面应该有量化分,或作为必须的一项指标。市里评选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一项前提是要具备县骨干教师或者校骨干教师等称号。
学生层面活动可以分年级组织开展“数学节”,“语文节”,“英语节”等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的校本知识延伸,丰富各学科的素养,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真正要实施还必须把方案想详细,如何实施会达到更好的效果,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