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知行合一093: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每天读一篇文章,常常能碰到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的好文,读十篇能碰到一篇也是巨大的收获,一篇好文能促使精神世界提升一个小层次。今天就碰到了一篇好文章《语言和写作决定人的发展潜力》。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读来感受是不同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精神世界的需求不同。因为我正在培养训练写教育随笔的习惯,所以这篇文章引起了我深刻的共鸣。这个道理可以推到语文课上,一篇文章,学生看完以后,引起内心世界的一种思考,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给学生讲深讲透的做法是愚蠢的,好像让学生读了课本选文后,又把老师的理解这篇隐形的文章,也给学生听了一遍。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宏大的精神世界。就像我们成人对文章的反应一样,学生不可能对每篇文章都感兴趣,都能引起他精神世界的波澜,所以允许学生在某些课文上少发言,或者不发言。但给学生推荐的10篇文章中,一定有那么一两篇能够引起学生精神世界的回响。从这里来看,让学生海量阅读是正确的,在每一个单元教学中,整合有关的大量的美文,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开展课外阅读也是这样的,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书籍可能有偏好。比如说我上学时期,对一些世界名著比较偏好,对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比较偏好。当然这就是要必须要做好学校阅览室和图书室的建设,给学生比较广泛的选择余地。回过头来看更小的单位,学生可能对某个段落有偏好,或者某句话引起了他的共鸣。
当然有喜欢的书,还要有恰当的方法才能读进去,所以就整本书阅读来说,他本身除了课上,要通过共读一本书学方法,课下还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大量阅读。
从课堂的教学方法上来说,学生读完书以后,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共鸣。要引导学生来交流,把自己的共鸣说出来。那种强制学生全部举手积极发言,这不妥当。通常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段落,这种问法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在说之前,通过做批注,写感受的方法,通过做导学案作业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静静的独立的表达出来,当然这里要提一些基本的表达要求。没有这个独立表达的过程,上来就把学生至于纷繁的交流中,就不能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就像写随笔一样,边写边思考,可能会有惊喜等在前面,现在我已经远远偏离了原来的关键词和提纲了,遇到了一个更有价值的问题。
从这里来看每天自由的写随笔,是非常重要的,很多的创新,很多奇妙的想法,就在自由自在的书写中被发现了,老是写一些任务性的文章,创新能力就不可能被培养起来。另外关注词句是重要的,但是写随笔最大的价值是找到许许多多的创新的方法,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雕词琢句上,陷在语文工具都出不来,就像弟子规所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人雄文自奇。古今中外的一些大文学家,大都如此。这里又回到了形式和内容,哪个最重要的问题。
接着回到语文课上如何上的问题,第一步读文,第二步学生要通过批注,写作,舒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第三还不能直接做全班交流,应该做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目的,不在于找到标准答案,而在于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思考。这里不一定,每个人都有什么可说的,根据他共鸣的多少,时间有长有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是全班交流。共鸣多的学生起来畅快的发言,可以有共鸣,有交流,不一定都是质疑。人大附小打造质疑的课堂,实际上有价值的还有共鸣,还有补充,还有深化,这些无疑都是有非常大的价值。大量读书交流思考,要依赖工具来进行,间接进行了工具的锻炼,同时,他可能会遇到一些工具上的障碍,这个时候,就是学习工具的最佳时机。上述的一些方法都立足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围绕着语文的两个原点,工具性和人文性,形式和内容。根据阴阳二级的偏重不同,可以有三种上课的方法。1.重内容,轻形式,重人文,轻工具。2.重工具,轻人文,重形式,轻内容。3.阴阳和谐。
以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为主要目的,承认学生有偏好,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出发,以第一种形式为好。重内容轻形式,就需要进行海量阅读和海量写作,海量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内的二十几篇文章,七八次作文,两三次口语交际,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大量的交流中,在以内心世界的丰富为出发原点的时候,他必然会碰到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不能够恰当的运用语言形式进行交流,这个时候就会自动的去追求语言工具的完善,以达到更优秀的交流状态。就如我一样,乱七八糟的教育随笔写的多了,就开始追求语言的准确、清晰和简洁了。一篇篇的文章,读的多了,由随意的写一写读书感悟,慢慢的就开始追求,把读书感悟写成一篇篇的文章,写的有一个主题,内容较为丰富。
在这个时候关于工具的问题,可能成为学生的重大精神需求,这个时候如果推出一些相应的工具性的文章,必然会引起学生巨大的共鸣。工具性和人文性,内容和形式,可以互相转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牢牢立足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精神需求。
这三种上课的状态,非常象古代的原始哲学阴阳图案。有三种状态,阳盛阴衰,阴阳平衡,阴盛阳衰。实质上那种阴阳平衡的时刻是非常短暂的,事物往往在阳盛阴衰,阴阳平衡,阴盛阳衰中,不断的循环变化。阴衰的时候它就需求阴,最后就达到了一种平衡。等阴积累的过剩时,就产生了对阳的需求。孤阳不生,孤阴不长,向对方的转化是一种必然,不然运动就要停止了。
语文学习中也是这样的,可能某一段时间,学生对工具性的东西感兴趣,但是有些时候他可能对于人文上的东西感兴趣,有的时候达到了一种平衡。当学生对工具上的东西感兴趣的时候,他学了一段时间,工具上的东西,在他的精神世界中远远的超过了人文性的东西,这个时候物极必反,他有产生人文性的关怀。人文性的东西,觉得过多的时候,他会相应的遇到工具性的障碍,又有更高一级的工具性的需求。学习语文的状态就好像一个跷跷板,他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两极之间,不断的循环,从而不断的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就如我们语文教研的过程一样,刚开始对课堂上大讲特讲人文性感情等等之类的东西,感到了能力训练不足,于是提出了一个四环三动教学法。因为四环三动教学法的大量实验,高度关注,工具性的内容补上来了,但是当工具性偏盛的时候,又感到人文性的东西很重要。又转到主题语文整合的思想上,结合新教育的晨诵午读及大量的实践活动,又开始关注人文性的东西。我想,当对人文的方面关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又有一个更高水平的工具性的要求。语文学习和语文教研的过程,就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跷跷板上,不断的偏盛,和谐又偏盛,走向更高一级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