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海
现代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在《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形形色色的临床故事,讲解了生命不同阶段需要面对的童年、教育、职业、社会、婚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引领我们走出迷惘、自卑、忧郁、焦虑,从容应对人生难题。
阿德勒将人生难题归结为社交、职业和婚恋三大类,并认为所有人生问题都可以在早年经历找到根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人生原型,这个原型在四五岁的时候成形,并对往后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儿童的原型特征可以通过特殊的爱好、逞强好胜、不甘平庸等多种途径加以辨别。比如,有些人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很不自信,这是一种自卑情结在作怪。因此,他们总想离群索居,不敢面对新的环境,总想待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总想在自己狭小的领域内闯出一片天地,进而实现自己的优越目标,满足自己的优越情结。
因此,《阿德勒的生命重建课》一书既是写给需要自我疗愈的成年人,也是写给寻求正确教育方法的家长。
在怎样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都在于培养个体的个性、引导其健康发展。个体心理学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为教育提供理论基础。比如,过度强势的母亲会将儿子造就成一种排斥女性的原型,如有的孩子会异常害羞。这些异常行为都不是遗传导致的,而是源于儿童早期的成长环境。父母对这样的后果要么是全然不知,要么是不肯承认,只能任由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自行摸索。了解到这些心理现象,就有助于父母有意识地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书中指出,生理缺陷、被过分溺爱或遭到厌恶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三大不利因素。这三种儿童心理上都是有残疾的,因为他们都是在不利的环境下长大的,从来没有学会独立,并时刻担心来自外界的攻击。比如,很多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被家里的大人们宠坏了,这个孩子很快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他早期的所有经历都让他对新的环境不寒而栗,结果势必会促使他去寻求更多的宠爱。一旦进入学校以后,会因为失去这种受宠的感觉,很难适应学校的环境,从而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上学的目的就是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在阿德勒看来,一个健康发展的个体,应该是对自己的自卑情结有清醒的认识和良好控制的,应该是勇敢自信、熟谙世事的。因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要有公共意识,必须不断接触社会,不断接触新生事物。只有勇敢自信、熟谙世事,才能同时从生活的苦难和馈赠中汲取营养。他们知道困难无处不在,同时也自信能够战胜他们,并且时刻做好准备,直面任何人生挑战,直面社会问题。缺乏社会兴趣会导致人们去关注生活中的负面因素。
在阿德勒看来,培养社会兴趣是正确教育孩子的密钥。由于个体在家庭中的生活风格四五岁以后就定型了,很难直接改变,这一事实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阿德勒指出,教育不应该是一味地批评和惩罚,而应该是尽力去塑造、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社会兴趣;不应该把压制和审查作为手段,而应该尽力理解和解决儿童的个人问题。任何形式的惩罚、责备或说教都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孩子和家长都不清楚哪些方面需要改正,那么,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因此,只有了解了基本人格,才能有所改变。
社会兴趣还是克服自卑感的重要手段。自卑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区别只是在于程度不一样而已。比如,爱炫耀的人内心一定很自卑,因为他们觉得在有益的事情上无法与他人竞争,所以,只能选择做一些无益的事情。那些成天希望通过在朋友圈各种炫耀来获取优越感的人,恰恰说明了他们内心深深的自卑感。而很多人难以适应社会,主要原因是无法用语言与他人进行正常交流。研究发现,自闭型的成年人往往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而且还会怯场,这是因为他们把观众当成了敌人。事实上,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相信观众,才能表达自如,才不会怯场。于是,自卑感和社会训练就产生了联系。由于自卑感源于社会适应不良,因此,社会训练就成了克服自卑感的基本方法。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备社会兴趣呢?研究发现,儿童选择的人生奋斗目标往往是其社会兴趣的具体体现。比如,你问一个男孩长大以后想干什么,他如果回答说:“想当一名刽子手。”这就是缺乏社会兴趣的表现,因为男孩想要的是生杀予夺的大权。阿德勒指出,儿童总是寻找自己生活中的强者,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或奋斗目标,在行为、感觉和穿着打扮上刻意模仿,极力表现出与目标一致的特征。比如,他如果认为自己的老师是强者,可以自由奖惩学生,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将成为老师作为人生目标。所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是培养社会兴趣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