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25年,正是我国大明王朝嘉靖皇帝统治第四年。湖广荆州府江陵县的穷秀才张文明,终于在焦急中等来了儿子的啼哭。
儿子的诞生给张文明带来极大的喜悦。就在大家商议名字的时候,一向沉默的祖父张父张镇却突然说道:“几天前我梦见一只白龟,就叫白圭吧。”
于是这个孩子就被命名为张白圭。
张文明这辈子十分失败。他虽发奋读书,二十中秀才,后来不太幸运举人七次未中,四十多岁还是个秀才。父亲未实现的理想,只能寄托在孩子身上。据说张白圭才几个月,张文明就在他面前读着唐诗。
或许是唐诗教育起了作用,张白圭一岁多就会说话了(比爱因斯坦同志强多了),江陵的人们都称其神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眨眼神童就五岁了,进了私塾,同时他在读书方面的天资也显现出来,过目不忘,下笔即文,不过几年,先生叫来了张文明说:“这孩子我教不了,你带他去考秀才吧!”
嘉靖十五年,三月十五日,百花初放,天地温暖复苏,天气怡人,湖北荆州知府府衙,众考生实感心旷神怡,这天是大明科举童试日(童试不是儿童参加的考试,而是即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
考试开始,张白圭答卷时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镇定自若与其他考生的慌张不定形成鲜明对比。
那年的秀才考官是荆州知府李士翱,这位兄台是个比较爱才且正直的人。
考试结束后,阅到张白圭的考卷,大为赞赏。白圭的文章观点独到,行文流水,博引古今,李士翱看得拍案叫绝。
他找到张白圭,见其英俊帅气,风流倜傥,又想到其文章,真是文如其人。便立马将张白圭取得头名,他深思熟虑道:”你前途光明,将来定是国之栋梁,但你的名字“白圭”似乎有些欠妥,不如依我,就叫“居正”吧!”
从此,张白圭就改为张居正。
张居正本是小名人,现又被大名人推崇,不久便传遍整个荆州。
无人怀疑,明日乡试,张居正必高居榜首。
不知不觉,第二年到了。
考试开始之前,考官照例要向领导们介绍下考生情况,于是湖广一号人物顾璘知道了,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也来科举了。
大家如果仔细读的话会看到我上面写了一个“也”字。因为就在六十五年前,曾有一名十三岁的少年一举中第,他就是闹腾三朝,权倾朝野的杨廷和。对于这位后来者,顾璘不敢怠慢,他决定亲自去见见张居正。
两人见面后情节比较套路了,先看面貌,要知道,张居正是明朝一等一地帅哥。第一关面试关过了。
第二关文化关,顾巡抚问了张居正几个问题还对了个对联:
顾巡抚:“玉帝行师雷鼓旗云作队雨剑风刀。
张居正马上应道:“嫦娥织锦经宿纬为梭天机地轴。”
张居正对答如流,毫无压力。顾巡抚十分惊讶,赞赏有加。
两人越聊越投机,但巡抚大人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解腰带。
当然,巡抚大人绝对没有要流氓的意思。
当他将腰带交给张居正时说:“我的这条犀带配不上你,你将来是要系玉带的,只能先暂委屈你了。
(在明代,衣服不可乱穿,按官级系特定的腰带,乱系是要杀头的。犀带:从二品,玉带:正一品)
张居正捧着腰带回去备考。顾巡抚马上说:“无论如何,都不可以让张居正中第!”顾巡抚翻脸速度比翻书还快,在场人都大吃一惊。
多年之后,张居正回家乡准备考试,一直未中,他想破脑袋也想不通,直到他再见到顾璘时才明白,但他毫无怨恨反而感到感动。
顾璘的用心良苦并非常人能可以理解,他曾见过无数年轻人像张居正一样,才华横溢却因年少得志而得意忘形,终究成为一个风流才人或平庸官员,所以当他知道时决定不让悲剧重现。
磨砺心志乃一个人一生之事业!
嘉靖十九年,张居正面入考场,中了举人,张才子还是太年轻,认为自己中进士不过是时间问题,于是书不读,与一些所谓的名士吟诗作对。
但就在这惬意之中,痛苦降临了。
张才子祖父张镇是辽王的护卫,一晚辽王请张镇喝酒,一时高兴,张镇喝高了,给喝死了,这件事说到底还是怪辽王他妈,因为他妈平时在辽王边上说:“你看看人家张居正,博古通今,风流倜傥,你再看看你…...”
张居正十分想为祖父报仇,但他发现在特权(辽王为皇亲,世袭传位)面前,自己什么也不能做,只有权利,最大权利才可战胜他!
于是张居正踏上了赴京赶考之路,此时是嘉靖二十三年,张居正二十岁。
但现实给他上了一课——名落孙山。他不得不回乡,等待下次机会。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再次赴京赶考,这一次他二甲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吉士培训班。正式步入仕途,这是个充满希望的位置。
这一年张居正二十三岁,正是如日中天的年纪。
就在这个培训班中他认识了徐阶。
但他对除阶并不关心,反而对严嵩十分感冒,认为他有能力,神采奕奕。
此后的两年中,纵使夏言被杀,徐阶被整,他从未出过一言一语,反而更赞赏严嵩。
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爆发了,张居正看着眼前蒙古兵走了来,来了走,都快把我堂堂大明当成自己家了,而严大人不办事,严嵩日复一日的乱来,徐阶日复一日地退让,张居正日复一日的郁闷。
最终他做了一个改变终生的决定-——请病假。
当他回到家乡时,看到一副令人吃惊的画面,百姓民不聊生,沿街乞讨,只求多活一天。这一年,他三十岁。
嘉靖三十年,张居正回到北京,他变成了一个政坛高手,喜怒不形于色。
三年之后,张居正因工作勤奋努力,考核优异,升右春坊右中允兼管国子兼司业。
虽这两个看是文品官,看上去无足轻重,其实右中允可以整理太子的文件,又当上了校长,既有了背景(太子)又有要帮派。这为了张居正的政治生活打下基础。
在嘉靖驾崩的那一晚,第一个知道的是徐阶,他马上找来张居正写了遗诏。皇帝一生可能发过无数诏令,但最重要的还是皇上死后的遗诏,这是他一生的总结,正因如此一个区区五品翰林院学士根本没有资格去写,但现在,张居正正手握毛笔,坐在案前。
公元1566年,朱载垕[hòu]继位,年号隆庆,他做了二十几年太子,终于等到父亲过世了。
可惜这位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的谥号)命短,在位仅仅六年多,就一命呜呼了。
当时内阁首辅高拱权倾朝野,越来越嚣张,而张居正想当首辅只能把高拱除掉,他马上上书皇帝说:“高拱图谋不轨,要废除皇上和太后,想让明朝的皇帝从此都姓高(夺政权),他已经严重的威胁到皇权!”,朱翊钧(万历皇帝)大吃一惊,便马上把高拱废了。还不允许高拱使用驿站!
高拱走了,张居正自然而然成了首辅。
他不顾同僚鄙视,勾结太监冯保,登上首辅之位,赢得皇上与太后信任,为改革大业铺平道路。
改革可不是件易事,秦国的商鞅曾因改革(商鞅变法)而被车裂,所以说改革是有代价的。但张居正并不怕,他认为改革是造福千秋万代的事,可以使国家达到富国强兵,国泰民安,人人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
张居正提出改革的第一点就是整顿吏治。对中国吏治而言,有个十分突出(千秋万代都没解决的事)的特点:“腐败”。
张居正针对这一点,专门设置了法案(考成法):
全国各衙门制定三本账簿,一本记载一切收文,发文的章程计划,这是原本(存衙门)。把例行公事无须业务,全部剔除,再把剩下的制成两本账簿,一本送各科备注,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如有未完成的,就由该科弹劾,另一本送内阁查考。
这样一来便将行政权和监督权都集中内阁。
不仅如此,张居正还整顿驿递(官员们每年从驿递上捞得的黑款数不胜数)。:
官员非公务不得使用驿递,纵然是公务,也要严格按品级规定携带物品。
驿递沿途地方官只需为公务人员准备最低保障即可。
凡是官员丁优,起复,升转,改调,到任等,都不准用驿递。
这样一来,百姓们拍手称快,官员们咬牙切齿(后来,明朝二号劳模崇祯皇帝还裁减驿站,不裁还好,一裁就亡国了,一旦没了驿站,驿卒也就没工作了,一没工作就没饭吃,于是导致了有一位驿卒起义了,他就是李自成)
张居正也创立了一条“鞭法”
把一个州县的赋役,量地计丁,丁粮全部交官。一年中所需的力役,由官府招募,并付工食费,其他税与税粮合为一条,计亩征粮,由官府折办。
然而正是这个大名鼎鼎却少有成效的鞭法,让并不熟悉张居正的我们知道了张居正。
就这样,半死不活的明帝国渐渐苏醒。
明代武官身份低微,即便戚继光,李成梁这些大将,在应对外敌之余,也要时时关注朝廷动向。他们能否立功,大部分取决于内阁方针,而决定方针的正是张居正。如果张居正不收下边将的贿赂,他们根本无法安心御敌。
渐渐地,张居正的困境来了。
1577年九月二十五日,一封信到了张居正手中,他的父亲去世了,按常规张居正应守孝二十七个月,期满后再复职,但是皇上不允,只同意张居正放四十九天假,在北京守孝。就这样朱翊钧夺情张居正。
历经宦海浮沉的张居正又向皇上递交辞呈,他要放下所有的权利,放下他几年殚竭虑创造的辉煌,回家养老!万历又是不同意,极力挽留。
不久张居正又被委派各科任务。
直到1582年六月十九日夜,张居正突然从噩梦中醒来,厉声高叫,张家人慌忙跑到床头,他已说不出话,睁着一双空洞无神的眼睛,对张家人流泪。
第二天,万历派人来请教遗嘱,对前来的太监说了几句不明不白的话,离开了人间,享年五十八岁。
可是,一切都真的结束了吗?
当然没有!张居正刚死不久,朱翊钧就不老实了(或许是受到张居正的压迫太久了),立马抄了冯保的家,发现财宝无数(发现了抄家的快乐无穷),又抄了张居正的家(还抄了两遍)上面我也说到了张居正收黑钱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使边关将领安心打仗,戍守边关!就这样,没有张居正的万历皇帝就像一条肆无忌惮,张牙舞爪的龙,渐渐衰败了。万历十五年,一个平常的一年,也是西班牙舰队出发的前一年,但就是这一年,明朝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皇帝慢慢不理朝政,明朝开始走下滑坡,渐渐走向灭亡!
张居正——一生坚持实用主义的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