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在儿时都能背会不少古诗,但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记忆既没内化为孩子“腹有诗书”的气质,也没成为出口成章的语言,而是很快就被忘记了,这点一直困扰着不少家长。
最近,看了一篇关于大脑记忆的试验报告,让我对这个谜题豁然开朗。报告说,幼儿记忆熟悉的事物会比陌生的事物效率高很多;而对于不熟悉的,则是依靠幼儿期大脑皮质的活跃优势进行机械刺激,但这种记忆很容易丧失。
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何“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我们可以牢记一生,而另一些诗词再见面时却形同陌路——因为当时的我们,完全不具备深刻记忆它们的条件。
毫无选择的学习古诗,对于处于大脑记忆黄金期的孩子来说,是资源的浪费。那么低龄孩子学习古诗,到底该选什么书呢?
根据报告启示,内容要兼顾认知能力、特点和发展。经过搜罗对比目前热销的各种儿童诗歌书籍,我最终选定了《幼儿学古诗》。
认知能力:理解生活事物、情景和名词,开始理解简单的情绪、进行简单的思考;
认知特点:喜欢绘本和纯粹的汉字,容易对生活中能对应的部分产生兴趣;
认知发展:始于背诵,止于情怀。
内容从孩子的认知能力开始
《幼儿学古诗》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共同编撰的,分为2册,共收录36首古诗。这些古诗的选择遵循了“符合幼儿的理解水平”的原则。
从目录我们不难发现,36首诗或是描写景物的《咏鹅》《春晓》,或者是表达生活情感的《游子吟》《静夜思》。每一首诗都是孩子生活中可见可闻可感知的,而那些传统书中可圈可点的边塞诗、怀古诗,却不在列。
其实研究下启蒙期家长感慨孩子背诗的收获,真的更多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而非“琵琶美酒夜光杯”。
排版从孩子的认知特点着手
低龄孩子的绘本,一般都有几个特征:图画表达清晰、字体大、内容简洁、没有拼音,比如《我爸爸》《我妈妈》《抱抱》等等。因为绘本除了培养语感,还能协助孩子认字。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对图画的专注力和接受度都更强,而记汉字来说也是按照图像进行的,像注音、符号标记这些,会影响孩子的认知速度。
如今,我们都希望孩子高效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尽量让孩子从一件事上获得多方面的收获。粗算一下用36首古诗认知,将积累800左右识字量,一周一首不到一年就能让孩子脱盲了,想想是不是很兴奋?
可能有人说,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下载打印实现呀!
没错,打印是认字的好方法,但它无法替代绘本的功能——用画来加深孩子的记忆,促进孩子的理解。
为了让绘画更好的助力孩子学习,这套书的插画邀请了众多著名的插画师鼎力相助,传统文化和儿童情趣巧妙结合。不仅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更可以跟孩子一起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与美。
这点正是我选中它的核心原因。
使用从孩子的认知发展开始
古诗不是简单的背诵,感受其中的意境与美,才能“气自华”。这时候,古诗的解释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点本书也是下足了功夫:与传统的赏析相比,这套书更利于让孩子从诗歌中获取审美素了养。举个例子:
传统的赏析是这样的: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书中的赏析是这样的:
高高的柳树长满嫩绿的新叶,好像用碧玉雕饰而成。柳枝下垂,如同绿色的丝带。是谁裁剪出细细的柳叶?是那早春二月的春风,它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区别在哪呢?
• 打破传统直译更有意境
英语翻译我们都知道,因为表达习惯不同,直译都比较生涩。高水平的翻译都是突破逐句翻译,着力于整体和谐的意境,古诗也是如此。
书中的赏析,把“碧玉”和“绿丝绦”进行了拆分,更形象的给孩子展示了柳树的树叶和枝条的不同特点,让孩子对与比喻的感受更加准确、细腻,这不但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训练,对于观察力和思维也是很好的促进。
• 用词精雕细琢更富文采
“嫩绿”修饰新叶,“好像”与“如同”相继出现,不得不让人感慨古诗词研究专家的精细打磨。
• 交流式的表达更具情感
“是谁……是那”的句式,让人读了前句,就有后句的承接之势。相比之下“……呢?原来……”的句式,就略显理智缺少诗歌情感交流的特性了。
当然,这只是《咏柳》的赏析对比,不能作为书中所有赏析的总结。但看完全部赏析后你会发现,它们共同的特点:语言干净利落,却不失诗歌的情感特性。
或许有的爸爸妈妈会说,这些根本不懂。可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想通过有限的能力帮助孩子进行无限的拓展,才会去借助更强大的力量,让孩子去上兴趣班就是最常见的情况。所以,我们不必纠结自己,用心的去给孩子朗读,带着孩子体会就好了。
这正是我收获此书后,爱不释手的原因。
当然,这套书的优点不止于此
在第二遍看这套书时,我发现了更让我兴奋的地方——上下册的分集别有洞天,而这点DD的介绍中并未提及。
第一册:更多的是生活情景的直接展现
第二册:诗中带有情感书法、评论和总结等初级思维
这个变化对于孩子来说,是个绝妙的递进。
《父母的语言》的作者主张,我们要与孩子充分交流,以促进孩子的成长性思维。此书的递进,恰恰符合了“脱离语境的语言”这一关键。所谓脱离语境,是对孩子语言的促进,即我们把当下的谈论,逐渐向与之相关但看不见或未曾体验的事物上推进。比如,起初我们看到狗会告诉孩子狗会咬人,要注意安全。接下来就要在看不见狗的时候,问孩子如果看见狗该怎么办,通过这种形式来促进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对于古诗的学习,我们从孩子能看到的生活直观情景开始,比如“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建立孩子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接下来,接触的是基于生活情景描述后,或带有情感书法或带有思考评论的诗歌,比如“遥知兄弟登高处”(情感),“粒粒皆辛苦”(思考)。我们就可以通过启发的形式,如“你感受到了什么情感?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以此带领孩子进一步明白诗歌意境的含义。
这对于孩子以后学习更高层级的怀古诗、边塞诗和有隐含暗意的诗歌,无疑是个很好的过度。
更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东瑶教授还亲自为这套书了写了通俗亲民的导读《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你感受到了么?》。读完后你会发现,原来古诗竟有如此多的“前世秘密”。
有人说,孩子学诗词不在背了多少,而在内心与其有多少碰撞。
希望此书能帮孩子开启感受诗词魅力之门。
我是甜娴,一个有儿有女的二胎老妈。
在追寻阳光育儿路上,愿与你携手娴聊,共同成长。
喜欢就关注@娴聊成长,更多干货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