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21世纪的今天,公务员考试和封建帝王时代差别不大,特别是现代公务员系统对申论的重视,直到看到这段话。
申时行的疑问:学识渊博就是大政治家?
难道一个人熟读经史,文笔华美,就具备了在御前为皇帝做顾问的条件?难道学术上造诣深厚,就能成为大政治家?二十五年前,翰林院修撰申时行也曾对这些问题发生疑惑。但是今天的大学士申时行对此早已涣然冰释,理解了其中的精微奥妙。因为我们的帝国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的方法则依靠文牍。
治国是道德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道德至高无上,它不仅可以指导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至于具体的技术问题,自然也很重要,但这是属于各地总督巡抚的范围,他们理应提出建议。按照本朝传统,所有的建议仍当奏请皇帝批准。然则用人适当,各地总督都是众望所归,他们的建议,也必为上策佳计,所有奏请,必然会得到批准。所以归根结底,技术问题仍与道德问题不可分离。
帝国通行证?
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看它与所有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 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这一帝国既无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造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愿景,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以下维持长治久安。这种宗旨直接与农民合作是不可能的,他们是被统治者,不读书,不明理,缺乏共同的语言。和各地绅士合作,也不会收到很大的效果,因为他们的分布地区过广,即使用文字作为联系工具,其接触也极为有限。剩下唯一可行的就是与全体文官合作,如果没有取得他们的同意,办任何事情都将此路不通。
所以,说来说去,施政要诀,仍不外以抽象的方针为主,以道德为一切事业的根基。朝廷最大的任务是促进文官之间的互相信赖与和谐。
申时行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