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哲理故事:一位大师带领几位徒弟参禅悟道。徒弟说:“师傅,我们听说您会很多法术,能不能让我们见识一下?”师傅说:“好吧,我就给你们露一手‘移山大法’吧,我把对面那座山移过来。”说着,师傅开始打坐。一个时辰过去了,对面的山仍在对面。徒弟们说:“师傅,山怎么不过来呀?”师傅不慌不忙地说:“既然山不过来,那么我就过去。”说着站起来,走到对面的山上。
又一日,大师带领徒弟外出,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师傅问:“这河上没有桥,我们怎么过去呢?”有弟子说:“我们蹚水而过。”师傅摇头。有弟子说:“我们回去吧。”师傅仍摇头。众弟子不解,请教大师。大师说:“蹚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小桥的。”
很显然,故事中的两件事揭示了同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当我们用一种方法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种角度。
想到这个故事,是因为由此还想到了做事主动和被动的问题。典型地体现在管理工作中,最好的管理关系是上级科学安排,下级主动落实。但有时候某一方却表现被动,或者管理者被动等待下级请示汇报,或者下级被动等待上级检查督促。这种双方都习惯等待而不愿主动沟通的结果往往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还有在生活中,家庭关系的和谐融洽很多时候在于各成员间的积极互动,但现实中有的人却习惯有话憋着不主动说,有的人想做却碍于多方面考虑忍着不主动去做。就像两个人闹矛盾,虽都有悔过和解的想法,但谁也不愿先开口。
出现以上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面子”思想,怕自己主动“上赶着”伤了自尊、掉了身价、丢了面子。工作中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可能是上级怕坏了所谓的“规矩”,或下级办事拖沓,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甚至对上级有所“不服”。
故事的题目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方法,即“山不过来,我就过去”。“面子”这个东西,拿起来千斤、放下去三两,要处理好主动和被动的矛盾,关键看做事的目标是什么,或以何为导向。
如果双方的目的都是为做好工作、处好关系,那什么样的方法最好、最有效,去用就好了,考虑太多其他的因素则没有用,也没有必要。
换一种方法不难,关键是转变观念。如同那条河,不能冒险受伤,还要达到目标,那就不能被动等待,否则永远也过不了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