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不断更新迭代。
俗话还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可是在这个疫情满世界飞,即见不了天地,也见不了众生的情况下, 显然读书还是成长的最佳伴侣。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能想到的也就这几句了…)
阅读是一个人最划算的自我投资。
为什么说是最划算的呢?
想想看,只需要花一杯咖啡或一杯奶茶的钱,就可以获得一个成功人的所思、所感、所想,甚至是一辈子的人生经验,划不划算?
当你投入的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想象是书的作者坐在你的对面,正在细心的为你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将你所面临的困惑娓娓道来,划不划算?
可是现在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很多人的注意力都被网络上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瀑布流所淹没。
想要静下心来看会儿书,真的很难。
相比于刷各大短视频平台推送的信息,读书也很容易感到无聊乏味,一看书就犯困。
我自己是从走出大学校门后,就再也没碰过书本了。
有了孩子的前两年,我也是仅凭着为人母的本能在养育她们。
直到孩子一天天长大,我开始发现,我所掌握的知识已经完全不足以支撑她们的成长时, 焦虑的我,又重新拿起了书本。
也就是这样的契机,我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直到今天。
对于阅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对读一本书好像有个执念,就是一定要把它完整的读完才算数。
而且一定要从开头一字一句的读,不能漏掉某个段落,更不能跳过某个章节。
如果跳着读,就会有莫名的罪恶感,总觉得会漏掉了什么重要内容。
同时还要边读边理解字面上的意思,确保自己是读懂了。
所以正常情况下,一本书我要7-10天才能看完。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一个问题:
就是,我常常读完后面的,就忘记前面讲什么了……
今天再接着昨天读的时候,问自己昨天读了些什么?哎?好像也记不清了……
于是有强迫症的我,又不得不从头开始读起,导致进度越来越慢……
更要命的是,要是中间有什么事耽搁了,那很可能这本书就永远放在那,长草生灰……
俗话又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我开始想,有没有一种既能快速读完一本书,又能记住书里讲了啥内容的读书方法?
于是我上网搜索,也买了一些专门讲述关于阅读方法一类的书回来看。
果然,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都有。
但是,对我而言,我只关心适合我们普通人的高效阅读方式。
因为我发现,成长的路上,学会高效的阅读,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还能有效的把书里的信息快速内化为自己所用,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多元化。
我觉得这是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每个成年人必备的技能。
具体要怎么做呢?
(因为我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近两年读的都是一些自我成长,方法论一类的书籍,没有涉及文学,艺术美学这些,所以我整合了一些关于这类书籍我认为比较实用的高效阅读方式)
我把它大致归为以下这几点:
1. 放弃旧有的阅读思维模式
2. 明确阅读目标
3. 快速筛选符合自己“阅读目标”的书籍
4. 集中注意力,体验心流的感觉
5. 读书的目的是“用书”
6. 主题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放弃旧有的阅读思维模式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你不能用旧的自己,去换一个新的未来”。
读书也是一样,你不可能用旧的阅读方式得到新的一个结果。
关于读书还有这样一句名言: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一本书,不可能它的通篇内容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必须要有所取舍。
有的书其实只需要读其中一部分就可以。
有的只需要粗略读一下,了解大概内容和观点。
只有少数部分需要我们全部阅读,也叫精读。
也就是说,书不是以“读完”为目的的,而是为了萃取其中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那怎么知道哪些书是只需要大致阅读,哪些书需要精读呢?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有明确的阅读目标,带着目的去阅读。
2.明确阅读目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学生时代所使用的被动型“填鸭式”阅读方法,常常让我们觉得读完一本书,好像又没读~ 因为说不出来具体讲了个啥。
这样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成年人的学习需求了。
对于成年人而言,更多的是考虑高效,精准,能够切实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所以,带着目的去阅读一本书非常重要。
具体要怎么做呢?
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先问问自己:
我是想从这本书里获得哪方面的知识?
或者是想解决哪个具体问题?拓宽自己的哪个维度?
还有,我打算花多长时间看完这本书?
换句话说,你在最开始的时候就需要清楚你读这本书的程度。
是只需要读到明白书里大体讲了个啥就可以了吗?
还是说想要从书里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还是说就只是随便读读,打发时间而已?像看故事小说那样?
漫无目的的阅读,就好比一个人都还没计划好去哪里,就匆匆忙忙的带着行李出了门。
带着目的去阅读,会让我们变被动为主动,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
自然能够轻而易举的从书中快速找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将书本知识效用最大化。
3.快速筛选
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那当我们拿到一本书,怎么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不是我需要的呢?
值不值得我花时间读呢?
那就需要进行一个初步筛选的步骤:
拿到一本书,先不要急着开读,先看目录。
花1-2分钟的时间浏览目录很有必要。
这样可以快速了解这本书大致讲述了哪些内容?
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在哪里?
符不符合我的“阅读目的”?
如果翻开一本书的封面,光是看目录就已经觉得目录的内容都晦涩难懂?
那可以直接放下这本书了,因为避免无意义的阅读也很重要。
只需要看目录,做筛选,不需要深入阅读。
通过筛选,最终再决定是否阅读。
4.集中注意力,体验心流的状态
有了阅读目的,也确定了这本书是值得一读的,但还是会有其他问题会影响我们的阅读。
什么问题呢?
回想一下,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你人端坐在那里,眼睛也的确是在跟着书本上的字一行一行移动, 但是心思却像梦游一样,早就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
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刚刚一个字儿也没看进去……
“眼睛追逐着文字,心却游离在了远方”,说的就是这种状态…
有时候甚至是打开一本书,看着看着瞌睡就来了…(所以不妨晚上睡前躺在床上捧一本书,可以有助于快速入眠噢……)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我们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的。
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集中注意力回到当下呢?
我参考的方法是:番茄工作法
这个方法非常实用,是由一个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在1992年创立的。
他提出:每次只做一件事,将番茄时间设为25分钟,专注,中途不做任何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想起,然后停下,短暂休息5分钟,每4个番茄时段,休息15分钟,当然,时间可以自由设定。
总而言之,核心就是:一段时间只专注做一件事。
看着好像有点复杂哈,放在读书这件事上,我是这么运用的:
在决定开始看书时,我会先在手机上定个闹钟,设定在25或30分钟后响起(时间长短很随意,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定)
定好闹钟后,手机放在伸手拿不到的地方(以防自己会下意识拿起手机看,分散注意力)
然后全身心的投入进去,直到闹钟响起,开始休息。
利用休息时间,再去看手机信息,上厕所,喝水……
这样操作起来是不是很简单?而且越简单的东西越有效。
虽然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思想还是会时不时的游离,一会想去喝点水,一会儿想去看看有没有手机信息…
通过一段时间的刻意练习,我现在已经可以把番茄钟最长设置到40分钟了
这既是一个集中注意力的方法,也是时间管理很有效的一个方法,大大提高阅读效率。
当我们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的时候,常常会忘记时间的流逝,乐在其中。
这样的感觉用心理学语言来讲,就叫做“心流”的状态。
5.读书的目的是 用书
网上流传这么一句话: 为什么我们看过很多书,也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我相信这是很多人的困惑和无奈。
但其实原因很简单,道理,每个人都懂,却不是谁都会去做。
书不是为了“读完”的,读书的最终目的是“用书”。
一本书,能够找到其中两三个点,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让它们在某个特定情况下发挥出价值,那这本书对我们来说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具体要怎么“用书”呢?有三个办法可以参考:
1. 分类整理读书笔记 (见文章:如何做有效的读书笔记?)
2.列出践行清单
一本书,并不是以“看完”作为结点的。
书中有哪些信息对你启发很大?当下就可以立马去践行的?
把他们列出来(不需要全部列举出来,挑几点现在最需要的就行)
针对每个践行点,列举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具体要怎么做?
这样你得到的就是一本书的践行清单,书本的知识就能为你所用。
3.整合同主题信息并复盘成文章输出(我现在做的其实就是这一步)
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中谈个人商业模式时讲到:
如何将个人时间价值最大化?——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次数越多越好。
将自己读完的书,复盘成文章,发布到各个平台,实际上就是一份时间出售多次。
对于现阶段的我,虽然没有“把作品变成实实在在的钱”。
但这也算是我的个人价值的一种体现。
如果我复盘的内容被一个恰好有这方面需求的人看见了,能够对他有所启发和帮助,那这就是我所收获的价值。
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还能给别人带去有价值的东西,实在是太美好的一件事。
6.主题阅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读书越多,越迷茫?
有的小伙伴会说,我读了很多书,对喜欢的内容也做了复盘输出。
但是当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
甚至在阅读的时候发现,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作者居然有截然不同的两个观念?
这时候我要怎么办?
这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主题阅读法,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主题阅读法”呢?
顾名思义:就是指阅读很多本相同主题的书籍。
具体操作可以是这样:
首先你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主题,主题越接近自己当下的需求,效果会越好。
就拿我自己来说,前段时间,孩子处在自我意识爆棚期,常常让我头疼,分分钟就想原地爆炸。
我知道这又是在提醒我该补充知识了,这时候我给自己设的阅读主题就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然后上网搜索相关书籍推荐(我一般是借助豆瓣评分,大v推荐,一般都不会踩坑)
同样的主题,选择不同的作者,一次性买回来4-5本,对这个主题进行集中阅读。
读完后你会发现,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作者的看法都差不多,大体就是那个意思。
那说明这个就是我要找的核心问题的答案了。 按着这个走,基本不会太跑偏。
总结一下,主题阅读的核心就是:
你需要根据自己需求先设定一个主题。
而这个主题越是个人化,对自己来说就越实用。
然后选择同主题的书,进行集中的输入。
我们之所以面对一个问题,没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其实就是自身缺乏对这个主题的全面了解。
通过主题阅读法,可以学习到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观点,快速拓宽我们的认知。
从而使自己对主题问题形成独有的见解。
另外,对同一个问题,难免会遇到不同作者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看法。
这时候,我们不需要感到矛盾,也不需要以谁的观点为导向。
因为你已经掌握了对这个主题的多维度了解,你完全可以构建属于你自己的观点。
而这,我觉得也正是阅读带给我们真正意义所在。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如果说“行万里路”是与天地对话,与众生对话,
那读书就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愿我们都能通过阅读,丰富灵魂,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关于阅读,如果你也有一些有效实用的心得技巧,欢迎评论区交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