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有框架的,有局限的,它总是只能在某一个框架内才正确。因此,知识不可能绝对正确,只能相对正确。也就是说,真正的知识必须是可以证伪的(只要改变条件和范围,或者时间尺度)。
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查理芒格对于观点的思想:
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这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
起初我一直没能理解这句话。为什么我必须要能反驳这个观点,才配拥有这个观点。既然已经反驳了,不就正好说明这个观点不正确吗?那拥有这个观点又有什么意义?
其实在这里,我在认知上默认了知识观点的绝对正确性和普适性,即这个知识或观点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且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成立。基于这个默认的前提,当你反驳一个观点的时候,你很自然就站在了该观点的对立面了。
而这里忽略了一个事实,也是认知上的一个bug:
知识和观点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是有局限的!
生活中的例子实在太多,比如以前的地心说,在那个时代可是至高无上的正确知识,但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呢,简直错的离谱。这就是知识的局限性。
可以想象,即便是现在被我们广泛推崇的知识、观点、智慧,在未来,很可能就成了垃圾,成了错误。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拐点期(我这里说的拐点站在未来看也有可能是错的),知识的迭代更新越来越快,而各种知识观念的兴起和衰落,正确与证伪,也将进入一个高速期。
今天有人告诉你这个是对的,可能明天就不对了;今天你学习了一个成功人士的方法,但发现对你个人、在你的领域并不适用。
当我们认识到知识的相对正确性,局限性的时候。我们唯一要做的就很清晰明了:
对待知识不能全盘接收,要更加严谨,要考虑它的局限性,尽可能去证伪它。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知识成立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这个知识还能用在哪?这个知识可以用在那儿吗?这个知识的生命周期大概会有多长?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
如果我不能比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更能反驳一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