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大可以
小盼6岁了,前段时间刚刚过了六岁生日。
回想起前段时间集中准备小学报名的材料,待落槌定音,一颗心终于悬了下来,事后整理文件归档。可能过程中小盼也有所理解,小盼站在一旁很好奇,妈妈我要上小学了吗,得到准确答复后,那里有大操场吗,有大滑梯吗,会有很多新同学吗……,小盼瞬间化身百问宝宝,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我对小盼说,妈妈也不确定它算不算大,我们周末一起去看看你的新学校吧……
想象之前软软糯糯的小娃子,现在就要穿上齐整的校服,去上小学了,突然有点感叹,曾经的小baby,一转眼是活力少女了,风采小学生一枚。
一个多月前,家里小姑子生病了,需要不间断的去医院,小姑子没有公婆,姐夫在医院看护,家里两个孩子无人照顾,于是婆婆回家一段时间去照料下。我和大朱平常上班,孩子只能由公公陪着,无法预料婆婆走后,家里一团糟,小盼吃饭啊、写作业、在家会不会闹脾气……
没想到,出乎我的意料,她似乎突然在某一天就长大了。
渐渐断断的,吃饭自己吃多少,盛多少;晚上自己洗漱、安然的睡觉;自己一个人看书能看一个多小时;学自行车摔跤了,咬咬牙苦练几天,骑得飞快;小妹妹哭了,作为大姐姐,她俯下身安慰来小妹妹。
孩子越大,独立性日益见长
犹记得小盼三、四岁上楼的时候,每每耍赖,想大人背她上去说累了,现在在外面玩累了,我说那妈妈背你吧,小盼想了想说:“妈妈你抱我到二楼吧,你背我久了也会累的”,成了贴心的小棉袄。她躲在我的颈窝,那个时候,我知道我是她唯一的保护伞。
记得去年第一次带小盼爬香山,之前还担心小盼能不能爬上去,没想小盼麻溜的蹭蹭的往上爬,没有喊累,路上还偶遇小松鼠和一路的奇怪虫子,步伐轻快的攀爬到山顶。一览众山小,只为下山的时候坐上飞驰的吊车,感叹沿途看风景的感觉真棒啊。
转眼间,她就长大了,成了大孩子了。有时候,跟她聊天的时候,会感觉自己是在跟一个朋友聊天。
我头发长,洗漱得时候会用小盼的发箍,小盼说妈妈你用我的东西,首先要征求我的同意哦;我说:是哦,小盼你说的对,我可以用下你的发箍吗?小盼说,可以啊,妈妈,我只是借给你哦,这个发箍是我的。不得暗暗自喜,孩子自我边界意识的萌发是建立独立认知的必经之路。
今年考虑到新冠疫情原因,小盼和老人在老家待了大半年,心里牵挂且焦虑,担心没上幼小衔接课程,孩子上小学跟不上,但看着小盼在乡间挖野菜、下水捞鱼、园子里逮虫子时展露的笑容,笑得那么开心,眼前浮现了菊次郎的秋天画面,那欢快的旋律记忆尤深,回想起自己的乡土童年,虽然生活清贫但很知足快乐,也是我坚定自我支持的永恒力量。通过这次机会小盼可以切实感受下乡间的快乐生活,丰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坚信童年快乐是孩子一生内心力量的源泉。
出门玩的时候,把她丢进孩子群里,四处跑着如鱼得水,再也不需要担心她的社交问题。
英语学习上,除了国外迪斯尼乐园激励外,小盼开始经常和小伙伴贝贝彼此分享英语绘本学习经验,既然完成学校既定目标,又能轻松闯关,有更多的时间去玩,总结出把绘本书分成两堆,上午完成一堆,下午完成一堆,做事高效。事后还和我提起,一脸骄傲的神情。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到言传身教
“妈妈要有始有终哦”,小盼一句话把我拉回了现实。那天我和小盼在为画作涂颜色,这个时候大头兴致勃勃的说我来考考你,看看这道几何题,想想解决思路……我说等我把画涂完再看吧,于是继续专心的涂色。大头一边兴奋的说很好玩的,考验我时候到了云云,我按捺不住好奇想凑过去。小盼这时幽幽的说了句:妈妈,你不是说要有始有终啊,把画涂完了再过去……嗯,你说的对,那咱们涂完画再做看题,遂对朱队友说等我们涂完画吧。心中一闪自己曾苦口婆心的对小盼说有始有终的模样,以身作则那是义不容辞。
现在小盼仍然会每天扑到我怀里,仍然在晚上要求搂着妈妈入睡,仍然爱凑在妈妈的耳边,分享她的小秘密,但我知道,她在很多时候已经成了自给自足的个体,已经有自己的想法,内心的完整度已经不再是幼时那个baby。
她不再像一、两岁时那样每天粘在妈妈身上,也不再像两三岁时那样见不到妈妈就害怕。吃完饭到楼下玩,和小伙伴快乐的玩着只有他们懂的游戏,笑着只有他们懂的笑点,我的内心有一些小小失落。
今年就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她会渐渐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会主动安排自己做什么,而非我给她选择的事情上,我也在有意无意支持她自己做决定,并对自己的决定承担后果。
孩子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父母、家庭教育的缩影,父母做好言传身教就尤为重要。尊重孩子的意见,给孩子独立自主选择的权力,回馈给你的是更有目标、行动力的孩子。
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儿童的生长,源自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孩子天生就有自发的生命潜能,他们会靠着这种潜能,自发成长。
被管教得越多,一个孩子就失去了依照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情的能力,他只能通过别人或理性分析来判断,不知不觉就变蠢了。
只有听自己话的孩子,才能活出真正的智慧。尊重孩子,父母言传身教,孩子的行为模式受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建立良好的亲子联结,给予孩子归属感、自主感及胜任感,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孩子成长是场远行,父母学会慢慢放手
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指出安全依恋模型,尤其指出母亲对孩子的重要,实际上说的是“内心中的妈妈”,而不是“现实中的妈妈”。
所谓“内心中的妈妈”,是指孩子潜意识里对于“无限爱自己、无限支持和温暖自己、无限安全”的理想成人的印象,这个印象会成为孩子自我评估和面对生活的安全感基础。
而“现实中的妈妈”,是实际照管生活、管束纪律、约束选择的有掌控力的成年人。
伴随孩子认知升级,接触的环境更加多元,孩子会对老师、伙伴、同学、朋友的主张越来越重视,也会对自我的主张越来越重视,直到最后让“现实中的妈妈”退到相当边缘的位置。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会从一个孩子四五岁,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五岁,整整二十年都在相对关系的调整和此消彼长的依赖性中度过。作为父母,要厘清边界,给双方更多的空间,是孩子逐渐实现增强认知、自我承担与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过程中如果过渡不顺利,要么孩子独立性受损,要么亲子关系受损。一些挣扎,会映刻在孩子生活里的各种人际关系中。
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能忍耐住自己的控制欲和无限怀念的情感,逐渐接受孩子的离开,整个过程对父母和孩子都更为健康一些。
也许,这个时候最好的关系,就是目送她的成长,守护她的远离。
曾看到得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亲子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家长和孩子就像两棵彼此分离又相互靠近的大树和小树,大树要为小树遮挡风沙,也要给小树留下足够的空间,感受阳光,呼吸空气。这样小树才能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自由伸展,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