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的意思是:半亩大小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倒映出蓝天白云的影子,你要问为什么池塘的水会这么清澈,只因为它有源头的活水流入。
朱熹的这首写池塘的诗与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杨万里的诗描述了初夏池塘的诗情画意,而朱熹的诗则从池塘的景色出发,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不仅仅写景,更有一番哲理。这首诗的美不在于景色,而在于蕴藏在景色里面的哲理。全诗没有一句是讲大道理的,但是字里行间却让人回味,引人深思。
我们寻常读这首诗都会想到,这是朱熹要我们明白有活水才会有“清如许”的池塘,只有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的知识,才能使自己不断保持成长。
如果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本诗的开头两句,“天光云影共徘徊”,作者肯定不是抬头看天的,这是池塘自然映照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会在池塘里看到这样的景色呢?是因为“半亩方塘一鉴开”,这一塘池水像镜子一样明亮。
我们都知道一潭死水和清澈的池水映出来的天空、云彩给人感觉是不一样的,诗中的池塘是像“鉴”一样,“鉴”是镜子,清澈明亮,所以倒影出来天光云影也是清晰的,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没有那种一潭死水映照出的天空给我们的压抑感。
这种愉悦感觉不是“天光”、“云影”给我们带来的,是如“鉴”一样的池塘给我们带来的,什么样的池塘就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换言之,你自己是什么样子,展现在他人面前就是什么样子,外物不会给你带来多大的加持,你给外界的观感、印象主要是来自于自身。
从整首诗来看,全诗自然流畅,写了池塘、天光和云影,前两句很平实的写法,紧接着朱熹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只是说是因为清澈的池塘映照出来的,而是又往前思考了一步,寻找为什么池塘这么清澈的原因,原来是活水连着池塘。我以为“问”字为本诗点睛之笔,后句蕴含的哲理是因这个“问”字得以阐发。这也许就是朱熹作为一个理学大家不同于我们的思考方式,寻根究底,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书中有学问,日常留意之下,也有一番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