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也曾混迹于中文系,因此,有意跟这次“工具癖征文”来一次亲密接触之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工具书。词典作为工具书,当无争议,故先来一段“说文解字”:
【工具】(1)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刨、犁、锄。(2)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
显然,第二个义项略显抽象,不像前面那个看得见摸得着,为便于成文,我决定要以第一个义项作为主打牌。
【癖】癖好;嗜好:烟~|洁~|嗜酒成~,于健康不利。
在我看来,这《现代汉语词典》在解释“癖”字的时候,不免几分以概念解释概念、循环论证之嫌啊。于是,我查阅起《新华字典》来:
癖:对事物的特别爱好:烟~|洁~|怪~|嗜酒成~
原来,这本小小的字典,走的才是“正道”啊!看来,“工具”也有着粗细优劣之分,使用之时还是得留个心眼的。本文标题中的“撑衣杆”,也就是撑挂、晾晒衣服所使用的杆儿(工具):有时,挂衣服的竹竿(铁架)偏高偏远,当你手持用衣架撑好的衣服,即便是踮起脚尖也够不着之时,撑衣杆就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工具”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延长、提升、升华了你的手和脚;比如说,即便是将“手抓饭”功夫练得炉火纯青,面对着沸水腾腾的火锅,你也只好使用起吃饭的工具(如筷子、汤勺)来......
说到“撑衣杆”,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大小超市便利店琳琅满目的,多的是!
是啊,人家批量生产出来的助你一臂之力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小小的工具,着实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一番的!只是,我的这根撑衣杆,依然有着“卓尔不群”之处:
首先,她是我亲赴郊野,从一棵树上看到、砍下、加工而成,不属于“人家”,也不至于那“批量生产”!她,就像文物,不可重复、无法再现、无意于功利目的。
其次,她是木质的,隐隐散发出农耕文明的田园牧歌气息,是看得见的乡愁,是触手可及的人文精神与情怀,是现代文明中的我与自身灵魂正在进行中的对话与交流。
或许你会一脸的不屑:阁下,劳驾,这大概是在“打诳语”、故弄玄虚吧?
对此,我淡淡一笑:请问,我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娱乐所涉及到的“工具”,真正出自自己之手的,究竟有几件呢?如果我们对社会化大生产习以为常,甚至于迷恋依赖之时,会不会就此意味着某种能力、乐趣、情怀的消耗殆尽呢?到野外去,自己砌灶烧火做饭、动手打红薯窑,其中的乐趣、享受与情怀,是家中所煮的那餐饭所能够替代的吗?
若干年前,铁环、陀螺、风筝、纸船......这些娱乐的工具,我们尚能够亲历而为,于是,我们的童年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如今的新千年一代,这方面的体会和享受,还有多少呢?
其三,她的制作与使用,与其说是“敝帚自珍”,还不如说是那“刷子精神”在呼唤、提醒、鞭策、升华着我,让我对未来多添了些许期待。
确实,自己动手制造出来的工具,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做起事情来也不时能够体会到那难得的得心应手的快慰。然而,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喜欢说,做人最好要有自己的那把刷子。确实是这样的,“一招鲜,吃遍天”嘛。诚然,世事难料,最终能够有所作为、扬名立万、功成名就的,毕竟只是极少数人。只是,撇开那最终的结果不说,我们依然要扪心自问:这一路上,那只属于自己的心灵的火花,可曾闪烁过呢?亦步亦趋、拾人牙慧、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不正是那许多失意者的通病吗?
哦,要想活得真实、精彩、亮丽,自己的那把刷子,迟早是要亮出来的。
哦,我的这根撑衣杆,开口很短很低,晾晒起衣服来,要略胜于别人的“成品”。年深日久之际,那原本的树皮,也脱落了些,有一种顺溜溜的舒适手感;此外,由于忠于职守,她的低端,也难免几分磨损、损伤的痕迹了。饶是如此,在可以预见的三年五载里,我依然少不了将她派上用场。这工具,可是我的“独门兵器”啊。
如果让我来排一下自己的“兵器谱”,那么,这根木质的撑衣杆,有望名列第一:我亲手做的,使用之时已渐渐臻于出神入化之境。
当然,你大概也已经体会出了这么一层意思: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所作为,对得起自己的天赋、努力与付出,那“器”依然是很重要的;当安身立命、追梦圆梦需要之时,自己的那把“刷子”,就该果断地亮出来......
诚如是,愿借此作,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