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课21:买房,购买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子吗?这是不是我们内心的“思维之墙”?觉察一下自己的内心,你的安全感来自于哪里?而你的恐惧又有哪些呢?
在我们内心深处,安全感是什么?
在一段婚姻中,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安全感寄托于他人,一旦对方没有按照自己的剧本去演,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安全感,然后为了找回安全感,就会开始有冲突,在自我怀疑和怀疑婚姻的边缘。可悲的是,这个假设永远不会实现,因为没有人能够按照对方的剧本完全演下去。
相对于人,寄托于房子,可能更靠谱一点,因为房子不会动,十年后,房子还是房子。
只是,如果用房子来购买梦想,这个代价有点大。
有人说,中国的“丈母娘”太厉害,有房才肯嫁女儿。或许我觉得,20岁是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候,所以才是可以去全然拼命的时候,从成本角度来讲,非常低。到了三四十岁,家庭稳定成熟,基本的开销和负担会比较重,做任何事情权衡的已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还需要顾及一家老小的口粮,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为梦想拼命,不断去尝试是合适的状态。
在人0-2岁时,父母帮我们建设了安全感,在我们不会说话的时候及时回应我们,在我们无法行走的时候帮我们换尿布喂食,我们的哭声便是和这个世界的交流,而父母及时的回应就是我们安全感很大的来源,我们建设完了安全感,才会有不断向外探索的动力。
我们内心会有恐惧,会给自己设限。
我不能去做这个,我不能去做那个,而那个不能有来自于哪里呢?家规,还是父母所传递的恐惧。比如人一定要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如结婚一定要有一套房子。
安全感这个大坑,让我们错失了很多。
一对过于关心的父母,什么事情都帮我们安排好了,让我们不再探索;
一张可以任意刷的卡,让人失去奋斗的动力,没有了成就感的驱动,就不再努力;
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把一份工作做了十年还是十年在一份工作中成长,成长必然带着犯错,而追求所谓的正确恰恰是自我停滞的开始;
一个养老般的工作,从三十岁能看到五十岁的模样,不曾改变的生活,就不会有成长的动力。
这些都是所谓的安全感带给我们的。
如果父母有一天突然离世,而我的羽翼还未锋芒,我是否会折翼跌落;
如果任意刷的卡被冻结,我是否会对卡的主人唯命是从;
如果为了一个不会犯错的任务,重复做了十年,一旦形势变化(就如当年的纺织工人转业,有人下海,有人下岗),我是否会无所适从;
如果养老般的工作能让你安度晚年,那这二十年用来干嘛?人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
恐惧不是坏事,适当的恐惧让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但是,人最大的安全感一定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如果说小时候我们的安全感一定来自于父母,那么长大以后不管缺失与否,自我疗愈则是充分必要条件。
觉察自我内心的安全感,来自于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接纳,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了解,对边界的理解,自我建设。
安全感,也来自于自我认知的升级,没有人负责你的人生,当然我也不愿意按他人的意志生活一生,责任与权利,自由与规则都相对而言,那么当认清楚人生没有完美的剧本,倾情出演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剧本,自己就是人生的导演,放下抱怨,珍惜自己的注意力,投资自己,任何时候,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即使是深处奥斯维辛集中营,身体被囚禁,自由意志依然是自己的,那么,安全感的给予,在成年后就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所以,这一番思考更是我已经放下了恐惧,剩下的就是生命的体验了。
失败,错误,其实都是体验的另一个名词而已。没有一个临终的人遗憾做错了事情,但有太多的临终者遗憾这辈子没有去尝试很多想做的事情!
安全感,只有自己给予自己,在父母的关爱中开始建设,在他人的需要中开始萌发,更在为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