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闻“燥郁”这个词,发自内心的抵触被触发了。
像是一只好奇的老鼠正在犹豫要不要踏进陌生的房间,这时,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猫叫声,听不真切,但内心已经开始隐隐犯怵,这是老鼠的天性。
我就像这只老鼠一般,对“燥郁”这个完全陌生的“燥郁世界”,在脑海里已经开始想象读完这本书的后怕。我想,这也是我的天性的一部分。
对于这类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书籍,我多少有些避之不及,我还没有准备好去理解,去接受它。
通常而言,每个人的内心多少都会带有点理想主义倾向,更愿意去发现世界美好的一面,用双眼去发现美的存在。
所以,尽管这本书取了一个婉转带有点悲情色彩的名字,《自由的囚徒》,并在封页上注解:哈佛医学天才的燥郁世界,我还是无可避免地有一些抗拒。
01、
在我的印象里,凡是带有“郁”的词组,何况还是“燥郁”这种有明显指向性的词,多半都不会美好到哪里去。
比如抑郁、郁闷、郁结、忧郁等等,“抑郁”我是知道的。
因此,由于“抑郁”,让“燥郁”也连带着,使我想起某种扭曲的、可怜或悲伤的画面。
毛姆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享受这个?未必过于残忍。
但,就如书名《自由的囚徒》,让我多少心生共鸣。
一直以来,生活中磕磕绊绊,矛盾密布,使我对于自由的向往愈加的浓烈。
面对问题却又无法还击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一再的提醒我,自由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拥有时,不自知,不知足,不珍惜。
失去时,方才醒悟过来,但此时已为时过晚。
生活中,我们有幸还尚未成为一个自由的囚徒,还未到达面对问题却又彻底无法还击的境地,但多少会有些焦虑、恐惧,担心这一刻迟早会到来。
所以,书架上放一本《自由的囚徒》,读这么一本书,未尝不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
02、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的偏见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多么可怕!
原本我以为的个性,很可能是燥郁的前兆!
躁郁症:躁郁症是躁狂抑郁症的简称,典型症状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及言语动作增多等。
《自由的囚徒》,这是一本近乎用生命在书写的手稿。
佩里·贝尔德孤独、愤怒、伤心欲绝地描述自己的病情,这绝不是夸张的忸怩作态,在那惊心动魄的叙述之外,他为这个疾病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他的存在对于世界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佩里·贝尔德是试图了解躁郁症的先驱。他被关进一家州立精神病院,被无数人同情、鄙视。殊不知,这只是他向个人灾难迈进的开始……
在咪咪·贝尔德揭开父亲的悲惨经历的同时,也让大家对躁郁症患者过往及现今依然忍受的可怕苦难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挑战大众对这种疾病的偏见和误解。
生活中,有多少患者,正是由于亲朋好友们对燥郁症一无所知,患者便被推入了不必要的困境之中?
佩里·贝尔德阅读了大量有关躁郁症的资料,也熬过了5次持续时间很久并且沮丧得想要自杀的抑郁阶段、4次躁郁症急性发作期,以及许多轻度燥郁的日子。他还曾亲身体验过各种疗法的滋味:拘束衣、手铐、脚镣、注射副醛、热敷与冰敷、长期浸泡在浴缸之中、囚禁在狭小的空间内,以及人类为躁郁症患者所创造的各种发明。他以病人的身份研究了4家精神病医院所收治的许多其他病人,其中包括1家市立医院与1家州立医院。
最后,他以一种近乎恳求的姿态,期盼大家能了解他的经历,进而了解其他患有同样疾病的患者。
即使是在经历这样触目惊心的痛苦历程之余,他仍旧认为:“生活带来的痛苦与折磨可以升华艺术创造力,并使其呈现出最佳状态。”
对此,他深信不疑。
就像我之前说的,这未尝不是一种提醒,一种警示。
同时,我也意识到,我这样说是多么残酷,多么无情!
这本书充分显露出我们对精神疾病所知甚少,需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尤其是这种疾病不该被采用的治疗方式。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理解,去学习,并反思的!
至此,我个人认为,《自由的囚徒》值得每一个人去认真读一读。
03、
“我成为一个自由的囚徒,面对问题却又无法还击。”
这是一种怎样的残酷,这是一段怎样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佩里·贝尔德是一个患者,同时,他也是一位父亲、丈夫、医生,更是作为无数患有同样疾病患者之一的发言人。
曾经,他是一位在大学及医学界表现杰出的精英,他甚至和著名的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写过论文。1944年,佩里·贝尔德因为医学方面的特殊天赋,他取得了哈佛医学院有史以来最高的荣誉。
之后,他开始变得紧张、敏感、虚弱、失眠,大脑总在无边无际地神游,没有目的,没有方向。
“整个世界好像都在享受生活,而我的世界却只剩一片灰暗。”,这近乎绝望的处境,并没有击垮他。他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之下,忍受着我们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可怕苦难,在这种处境之下,他依旧无所畏惧地奋笔疾书,令人动容!
可以说,这部手稿是在佩里·贝尔德的绝望之中应运而生。
他的细腻回忆偶尔清醒,偶尔疯狂,即使是思绪不清晰的时候,文笔依然明晰。
最终,在他的不懈努力写就了部可读性很强的作品。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美国精神医学史上的重要作品。
04、
值得一提的是,佩里·贝尔德的岳父同样患有精神疾病。
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诺里斯敦州立医院度过的,其中在他的病例里,有这么一则记录:
“诺里斯敦州立医院,1943年6月8日,患者处于轻度躁狂状态。今天,他的女婿佩里·贝尔德医生来访。他带着患者搭乘公共汽车去马萨诸塞州探望他的女儿。1943年6月24日,患者从波士顿搭乘火车返院。对此,他深表歉意。”
也就是说,佩里·贝尔德曾帮助他的岳父逃离医院的牢笼,获得了几周的喘息时间。为此,一年后,佩里·贝尔德被关进了韦斯特伯勒。
在此,我大胆作出推测,佩里·贝尔德一次又一次的从医院逃离,是否也是为了他所认为的“喘息时间”呢?
在他那一摞30厘米高的手稿中,他曾以粗体写下这么一个标题:“地牢中的回响”。
我想,这个“地牢中的回响”大概也是《自由的囚徒》的解读吧!
他的身体和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囚徒,被长久的关押在“地牢中”,自由更像是是一种向往,是一种灵性的生长,是一种呼唤。
他通过自身的痛苦历程、生活带来的痛苦与折磨,升华着艺术创作力,这就是他的自由,一个囚徒的自由,一个患者或无数患者想要表达的自由,一种呼唤,一种恳求。
05、
关于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最初的想法,在他与科尼·特洛布里治教士的回信中,我们可以一窥究竟。
那是1944年8月,佩里·贝尔德逃离韦斯特伯勒后不久写给栗山牧师,尊敬的科尼·特洛布里治教士的。科尼向佩里·贝尔德所表现出的善意,他曾在佩里·贝尔德住院期间去探望过他,并且送给他一本有关圣方济各的书。不久之后,佩里·贝尔德便开始与这位受人尊敬的教士通信。在信中,佩里·贝尔德回复了最初的想法,即他的人生也许还具有更大的意义:
“完成这本书是我最想在生活中完成的一件事,而我现在正在努力完成这个项目。它将涉及讲述躁郁症的故事,将其穿插在许多患有此病的真正的名人的生活中,讲述我自己的故事。我将会评论现代住院治疗中的怪异的野蛮与缺陷,留给深受病魔折磨的患者的亲朋好友的信息,推理、论证与教育的言语,希望能够改善人们对于此类精神疾病的普遍观点,也许还能提高人们对于它的普遍容忍度。
为了减少或是消除某些偏见,为本书的撰写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将是值得的。这本书已经很长了,但是距离结尾依旧很远。最终我会删去不少内容。也许几年之后,我才能以恰当的方式完成这部书。”
《自由的囚徒》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完成了佩里·贝尔德的部分心愿:以恰当的方式完成这部书。
而另一部分,则需要更多人的参与。需要人们用心去拜读,减少或消除某些偏见,提高对此类精神疾病的普遍观点,并提高对此类精神疾病的普遍容忍度。
06、
无疑,这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佩里·贝尔德通过自己所患具有毁灭性的疾病为人们打开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洞见此类精神疾病的狂暴能量所散发的恐怖力量,并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所忽略的,不足的地方。
比如佩里·贝尔德住院期间院方对他所施加的暴力行为,不合理的治疗方式,以及他对周围环境与人员所施加的暴力等等。
甚至,他所受到的自身疾病与随之而来的耻辱感的双重折磨,这是多么普遍的存在呢?
何况,他是——“正直、真诚、无私、聪颖、讨人喜欢、极其忠于朋友和原则。他的诚实无可指摘。毫无疑问,贝尔德医生是以为能力超群的内科医生。”
细想佩里·贝尔德因疾病而失去的一切,作为父亲的他,在孩子生命中的大部分时候均为出现过的这长久的缺席,这其中的心理——家人、事业、家园、职业、心灵,躁郁症从他身上夺走了许多许多,太多了。
最终,我让自己想象了一下失去这一切之后的痛苦。
我想象,我尽可能四处求助,但是却没有找到任何愿意帮助我的人。
我想象,无边无际的神游,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留下我独自面对一生的悲剧。
我想象,贝德莱姆这类古代监狱,这“罗生门”的无可回避,这无奈,这绝望,这来自“地牢的回响”。
我不敢继续想下去。
此刻的我才意识到,当初我那曾自以为是的个性,是多么荒谬,多么自私,多么可耻的存在!
07、
若有幸看到这里,我担心读者会留下这样的印象:《自由的囚徒》是一部关于精神疾病患者想要以卖惨的方式博取人们同情,充满着各种“说教”或求关注,祈求多一点点爱的书籍。这种印象就错了。若因此就选择弃读,或决定不去翻开这本书,那这绝对是我的过错。
事实上,佩里·贝尔德尽管他时常控制不住自己,面对问题也无法还击,但他一直很坚强。
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刻,哪怕他自救失败,哪怕因为这场疾病让他近乎一无所有,他依然没有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将这份苦难与折磨转升华为艺术创造力,并使其呈现出最佳状态,真切的记录下患者所经受的一切感知,以及记录下精神病院的暴力行为。
他的清醒让这份疼痛加剧的同时,他的失控让他无力而绝望的同时,在忍受多次刺痛灵魂与心灵的窘境之中,在面对那源自黑暗与无知的文化的野蛮治疗之下,这最令人精疲力竭、最痛苦也最野蛮的治疗之下,他的意志始终像钻石般耀眼,令人敬仰!
就像他在给科尼的回信中写道的那般:
“人们可以在逆境中学会获得更多的勇气和力量,而且人们可以学会在任何地方发现美丽,无论身处何种背景之下。”
我相信,作为读者的你,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最后,请容许我推荐这本书——《自由的囚徒》。
愿我们都能够摆脱“囚徒”,实现真正的自由,珍视自由,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以及给予更多人以温暖。
“寒夜中的人,一点点温暖,足以给予他相信自己能够等到黎明的希望。”
谢丹儒
2019年12月于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