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快要完了,还剩下一门听力,这是一门不打算好好复习的课。所以,一整天,呆在图书馆。靠近窗户边的位置,时常能够能够听到共享单车开锁发出的嘟嘟声。那本花了116RMB买的《Fooled By Randomness》,看了一小半,不想看了,想放些日子再看吧。又拿起昨日偶然淘到的《菊与刀》(其实是不想去看它虽然一定会看),翻了几页,依然感觉没劲。那好吧,起身去书库里探险吧,起码找本在这不冷不热的午后可以打发时间的书。
穿梭于书架之间,晃来荡去,看得顺眼并且顺手拿下《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这本书。只是略微地瞟了一眼书名。假如认真地看书名,一定会认为是一本不知道那个青春少男作家写得言情小说呢。于是乎,一字一字地读了下去。
要知道,要寻到一本和你相契合的书不容易,那要靠运气,花时间,你也得认真。虽然有些书厉害得不得了,但那些都不是属于你的生命之书,最多算得上是知识之书。教你怎么搞金融,怎么设计界面,怎么在人面前故作镇定,取得筹码,怎么学会投资,怎么去看待同性恋,城市化以及农村的变革。所有这些,在面对自己生命的时候都是次要的,而伯爵程浩写的这一本虽然文笔稚嫩,有些地方尚且不足,但他让我又感受到什么叫用生命来书写。
可以说,前段日子带给我震撼的是史老师写的《病隙碎笔》,那是一个内心浮躁地不能平静的夜晚,全身的欲望都在作祟,无法求助于他人,只能自己一个人静悄悄地躲在二楼的寝室楼二楼的自习室里,看着大蚊子在空中嗡嗡地飘来飘去,听着仅剩一台的立式空调发出的轰鸣声。读着读着,你能感觉一种光芒从你内心里慢慢地扩散开来,那种光芒令你安静。读着程浩的书,也有种让人能够安静下来的力量。他的深度虽不比史老师,但是他那份深刻与洞悉,却是同龄人的我所没有的。读着他的论读书的文章,读着他讨论自己儿时故事的文字,我非常清晰地感受到一个灵魂。这样的灵魂有趣有品有爱有孤独。在不同的书中,我见过很多类似的灵魂,但是每一个灵魂又是独一无二的。读着读着,那些他敢于说出来人性的缺陷,使我自己隐隐感到不快。他说人们读书已经沦落到读的写的人,而不是作品本身;他说那些提出博览群书而感到孤独的人,不是因为读书而孤独,而是为了孤独而孤独,为了标识自己有多么的与众不同,为了显示自己与他人的距离高低,这让我的内心隐隐作痛 ,自己有时难道不是这样吗?
但以上或许不是我要写这篇随性而写的文字最重要的部分。
我写只是因为那灵光一闪,记录那灵光一闪才是写作中最重要的地方。
到目前,我认识三个生病的人。他们是我这辈子中,所遇见生病中的人最有活着样子的人。第一是史铁生,第二是小龙女,第三是程浩。
说到小龙女,她并不是金庸小说里武功高强的小龙女。她是我在微博上认识的一个川大的女大学生。白血病,已于去年七月份去了无忧无虑的天堂。她是我在高三阶段一直都关注的微博用户。那时候几乎每天深夜都会看,看她的微博是否更新了,看她发在微博上看似调侃戏谑自己实则是淡淡的隐痛。然而看她的微博,看她写的句子,看她写自己病情的文章,发自己的DIY,你大概会真实地感到一种生命,是如此鲜活的在你面前,只不过是生了病的生命。
史老师和程浩也是一样,在他们面前你就会感到生命。生命不再仅仅是一个字眼,一个符号。或许没有走进原始森林,没有到过非洲大地,没有周游北极和南极,但在此时此时,你就能这样清晰地感受到生命和生命即将凋落时给你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那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对于我来说的一种迷惑。是不是人只有在生病,只有在面临大灾大难,甚至面对死亡时,一个人的灵魂,才能真思考,才能真觉醒。就像一个人读一百书假如不去独立思考,记住一些知识,等于没读书,反倒这个人碰到一件实事,出现在他的生活里,逼迫着他去思考着解决它,这时候思考力出来了,其效果远远大于读的那一百本书。只有一个人真真实实碰到自己的磨难了,他读的书才是他真读的书,他表现出来的品格修养才是他真正从书里汲取来的宝贵的东西。
远观那些麻木生活的人,是不是真要像小龙女,像程浩,像史老师那样,才会开始学着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活,才会觉醒之后才悔恨自己浪费如此多的时间。
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