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ng a Living or Making a Life?
1
谋生是被动的,是被外界驱使,随波逐流,寻找一处安身的地方。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把人的欲望需求分成生理性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的需求(Love and belonging)、被人和社会尊重的需求(Esteem)和自我实现的需求(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第一层次生理上的需要,包括正常维持生命活动必须的呼吸、饮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等。
如果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
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它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第二层次是安全上的需要,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等。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让自己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智能和其它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与第一层次的需求一样,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因此,谋生主要还在生存层次,主要是马斯洛需求理论5层级中第一和第二层级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谋生的动机和追求就在这里。也就是现在社会上讲的,一旦实现了财务自由,还处于身体健康的状态,这些因素就没有什么激励作用了。
2
营造生活则是主动的,是在接受生活的现状之后,有目的的去创造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营造生活的出发点,是以自我实现为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兴趣指向而孜孜以求之。但并不是说,谋生不重要了。你首先需要满足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一家子老小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基本保障之后,才有惬意营造生活的基础。贫贱夫妻百事哀,如果苟且于日常生活的艰难尚且自顾不暇,很难说有心情可持续地营造有情调的生活。
多年前有研究关于家庭收入和幸福的关系。发现在收入较低的时候,幸福程度也较低。随着收入增长,幸福感也在随之增长。但是,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高,幸福感并没有继续保持增长。而是到了一定收入水平之后,变成一条直线。说明此后,收入继续增长,幸福感没有继续增长。
这个数字在美国二十一世纪初是四口之家收入在75000美元以上,大约是研究当时的中产阶级收入。
有个故事,可以从不同的方式进行解读。富翁在海滨度假,见到一个垂钓的渔夫。富翁说,我告诉你如何成为富翁和享受生活的真谛。渔夫说,洗耳恭听。
富翁说,首先,你需要借钱买条船出海打鱼,赚了钱雇几个帮手增加产量,这样才能增加利润。那之后呢?渔夫问。之后你可以买条大船,打更多的鱼,赚更多的钱。再之后呢?再买几条船,搞一个捕捞公司,再投资一家水产品加工厂。然后呢?然后把公司上市,用圈来的钱再去投资房地产,如此一来,你就会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了。成为亿万富翁之后呢?渔夫好像对这一结果没有足够的认识。富翁略加思考说,成为亿万富翁,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噢,原来如此。渔夫似有所悟,那你不认为,我现在的生活就是你说的那些过程的结果吗?
这个故事,听第一遍似有所悟。既然生活的目的是阳光沙滩和自在睡眠的追求,殊途同归,何必还要象富翁那样奋斗不止、汲汲以求才能象渔夫那样陪家人休闲呢?
随着人生阅历,慢慢明白。这个故事中的渔翁是因为孤立于世外桃源,随着外部人群闯入沙滩,同时带来外部世界的诱惑,他的生活就不会再是如此惬意自在。今天他不用担心肚子,可下一顿的口粮呢?当他傍晚回到家里,妻子问他拿钱买米的时候,当亲戚朋友喜事要送礼的时候,当小孩要上学的时候,当生病的时候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你觉得第二天他还可以那么自在的享受日光浴吗!这样想来,顿时觉得渔夫并不幸福,因为他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虽然你自己可以耐住性子,不去与别人比较,但是你的家人呢?能和你一样,不受物质主义的浸染?
因为渔夫没有做好通过努力拼搏做好谋生的基本需要,因此他一定会陷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细节之中。不能满足妻儿老小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时候,是没有幸福可言的。
3
谋生以追求物质为主要目标,营造生活则是以满足自我需求、自我实现为目标。
物质的追求永无止境。如果把谋生当做物质追求的目标,则因为物质追求的永无止境,人性的贪欲也永无止境,因此终生陷入到物质主义的追逐过程当中,也就是始终在有限资源的竞争轨道上挤压。
富翁如果没有选择到海滩休闲度假,而是继续关注与竞争对手的财富竞争,是谁在行业领先,谁第一和第二的关系,那么富翁的财务自由也没有给他安全的需要。因为他还陷在马斯洛第二层次的财产安全保障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诅咒当中。
如果渔夫陷入到了无休止的日常生活窘迫压力中,开始被迫按照富翁的设计路线去谋生,也就会被迫放弃现在惬意的小日子,他也会陷在第一层次的需求中,为争得家庭面包而惶惶不可终日的压力之中。
这么看来,富翁和渔夫的生活,如果陷入了对物质的无止境追求当中,人生又太过短暂,他们的人生都不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的物质愿望,永无止境。
富翁和渔夫的人生,有什么不一样?虽然都是到沙滩晒太阳,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不一样。富翁的人生,经历过奋斗、坎坷、起伏,他的人生经历是丰富的。渔夫如果一辈子只是在那片固定海域打渔,他的人生痕迹就局限于那片海和那片海滩。
如果渔夫的孩子,也仍然继承父业,也只是另一个生命的简单循环。
4
谋生之后,当思营造生活;谋生之时,亦可选择营造生活。
如果富翁,是经过打拼谋得人生财务自由之后,追求享受生活,谋生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更好滴营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在拼得财务自由,人生保本之后,不在积极与名利物质欲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看淡保本之外财富的得失。那么,他可以在自己谋生打拼的人生经历之后,用营造自己自由的生活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是在谋生之后,当思营造生活。
如果渔夫是在谋生之时,同时在营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呢?他完全可以一边努力增加自己的财富积累,满足家庭的生活需要;同时,不完全放弃和牺牲自己的家庭生活,陪伴孩子的时光。即使将来,不能如富翁那样财务自由,也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双手挣得个小富即安。起码,可以在原来生活的起跑线上有所提高,让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基础上再起跑。这是在谋生过程之中,也可选择营造生活。
生命的自我实现也可以永无止境,但却以当下人心的满足程度为衡量,每个人都自有自己的标杆。只有当把追求人生的经历作为目标的时候,才真的是抓住了人生的真正财富。
生命的本质是有生有死,新陈代谢。物质的财富,即使拥有,也只是暂时的。而人生的经历,就像你的影子一样,如影随形,则是永远贴在你身上的财富。
因为经历属于精神方面的财富,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都可以有独特的感受。而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主体的当下感受。因此,完全可以做到在谋生的过程中,兼顾营造生活的情调,让自己无论何种状态,都能够有心情享有当下的幸福。小确幸也好,艰难追求达成目标的喜悦也好,无入而不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