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语言活动是故事《等明天》,我一读这个故事就感受到这个故事和大班小朋友的贴合性很强,在激发孩子的常规意识上很有教育意义。
故事主要讲述了:有只小猴整天玩呀玩,下大雨了,动物们都回自己的家了,只有小猴没有家。雨过天晴,小猴打算动手盖房子,可没干一会儿,他就嫌累了,就想着等明天再干吧!第二天,小猴画了一座漂亮的房子,想房子盖好了请好朋友来做客,然后小猴就四处请朋友,盖房子的事情又要等明天,第二天,动物们都来做客了,他们问房子在哪里,小猴说:“我不是叫你们等明天来吗?”这时又下起了雨,客人们急忙回家,只有小猴没有地方躲藏。
《等明天》这个故事浅显易懂、意义深刻,可以让孩子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让孩子知道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努力去获得,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故事讲到后面,我启发孩子回忆自己平时的常规习惯,部分幼儿表现出了总是延迟行动的习惯,总是说“明天”而不是立即行动的现象。有的小朋友总是说“我明天再带水彩笔”“我明天一定带记事本”“我明天肯定能做……”这都是日常生活里孩子们经常说的话,一下子就激起了课堂氛围,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讨论了起来……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了一些习惯,但是有些孩子往往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真正去实践。这反映出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去养成良好的习惯。“等明天”表明幼儿们可能缺乏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对于一些日常行为缺乏主动性和执行力。这会影响到幼儿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也会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表现。
教育反思:针对这一现象,我将通过以下措施来引导幼儿:首先是引导幼儿重视当下,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关注当下,及时行动,而不是总是拖延。其次是帮助幼儿建立计划和预测能力,帮助幼儿学会计划和预测,制定好明确的目标,并且按照计划逐步实现。还要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幼儿建立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让幼儿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纠错,提高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最后是鼓励幼儿的积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及时注意到幼儿的表现,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这将会激励幼儿更加积极地表现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