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新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工作成效的关键,正在于能否激发人才“想干事”的内生动力、锤炼“能干事”的过硬本领、护航“干成事”的扎实成果。从点燃干事热情到锻造履职能力,再到保障成果落地,唯有打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全链条,才能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在时代浪潮中释放最大能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激发内生动力,让人才“想干事”。人才的活力,始于“想干事”的意愿。倘若缺乏内生动力,再完善的机制、再优厚的条件,也难以让人才真正扎根岗位、释放潜能。激发人才干事意愿,关键在于破解“要我干”与“我要干”的本质差异,让干事创业成为人才的自觉追求。科研人员期待成果转化惠及民生,基层干部盼望实干能改善一方水土,企业人才希望创新能推动行业进步……当个人理想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人才便会从“要我干”的被动执行,转向“我要干”的主动奔赴,在干事创业的征程中实现个人与时代的共同成长。要坚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练好伯乐相马的过硬本领,全方位立体化了解摸透人才的个人特长和能力水平,构建以事择人、科学规范的人才管理体系,做到人岗适配,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潜力,这种“被需要”的价值感,远比单纯的物质激励更具持久驱动力。同时,要以容错纠错机制为“试错者”兜底。创新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允许探索中的失误,才能鼓励更大胆地突破。

       锤炼过硬本领,让人才“能干事”。“能干事”是人才发挥作用的核心前提。夯实人才能力,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培养体系,让人才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担当作为的“真功夫”。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千差万别,科研人才需要突破技术瓶颈的创新能力,基层干部需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践智慧,企业骨干需要驾驭市场变化的应变本领。这就要求培养机制必须“靶向发力”,通过定制化培训、导师帮带、跨领域交流等方式,将知识传授与岗位需求紧密衔接,让人才在短板处“补课”、在优势上“精进”,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无效培养。要把实践战场作为能力提升的“主课堂”。让科研人才扎根实验室攻关“卡脖子”技术,让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处理复杂矛盾,让技术骨干在项目攻坚中牵头突破难题……唯有把人才放在“吃劲岗位”上经风雨、见世面,才能让他们在真刀真枪的历练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操能力,将专业素养升华为解决问题的“硬实力”。

       筑牢保障屏障,让人才“干成事”。“干成事”是人才价值的最终体现,也是检验人才工作成效的关键标尺。倘若人才空有干事的意愿与能力,却在落地执行中屡屡受阻,最终只会挫伤积极性、消耗创造力。科研攻关缺设备、基层实践缺支持、企业创新缺资金……这些“卡脖子”的现实难题,往往成为成果落地的“拦路虎”。这就要求建立要构建全链条的保障机制,为科研团队匹配前沿实验平台,为基层人才整合政策与民生资源,为创新项目打通投融资渠道。当人才所需的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能“随用随取”,干事的效能才能最大化,成果落地才不会“卡”在中途。要健全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机制。许多好想法、好技术“养在深闺人未识”,根源在于转化渠道不畅。需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让实验室的成果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让人才的创新成果能得到清晰界定与有力保护,建立成果推广的激励机制,对推动技术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给予重奖,让“干成事”的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委组织部信息调研室 祖拜达·托呼达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