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有重要的选择的做,而往往这些选择充满了不确定性。无论是往后看、还是往前看,它们一不小心就会变成逃避、偷懒的借口。
【看过去】
想法一:
哎,当初真是选错了,如果当初选另一条路就好了。
这个想法错在哪呢?
过去的事情是不可变的
方法论
对过去采取宿命论的态度
想法二:
还好当时我选对了路,如果我当时选了另一条路、现在估计像甲一样那么苦逼。选错了路的我,估计过两年也比不上现在的我吧,那我现在有点底气好好休息下。
这个想法错在哪呢?
1也许时过境迁,当初不好的选择,未来反而不错。
举个例子,在阿里刚起步的时候,很多名校的学生是不屑于去阿里工作的,而一些学校没那么好的学生,只能选了阿里。但是现在来看,大概率是一开始就在阿里牟足了劲干是更好的选择。
2跟虚拟的、未确定的自己比,比较对象不稳定,那么就容易
2.1由于比较不清晰,就容易产生焦虑,进而造成内耗。
2.2容易发生目标折损,从而使得战略执行大打折扣。
那我们可以有怎样的方法论呢?
和昨天的实实在在存在过的自己比。
【看未来】
想法:
(在将时间、精力也看成投资成本的前提下。)“决定哪条路”其实也就是用自己的时间、生命、精力来进行投资,而投资看重不是绝对的收益,而是相对值。所以我现在不用着急着手行动,等到有了好的决策后再行动,这样我人生总体的投资回报率才会不错。
这个想法错在哪呢?
传统意义的投资活动往往不是连续的,在成本不是连续的投资活动中,可以离散、单独地看收获,所以看的是相对投资回报率。
但是,在连续的现实生活中,在以时间、精力为资本的前提下,你的这个“资本”不管你最终想没想好投哪,它都会稳定地、持续地投出去——正在你纠结如何做好很好的决策时,你的很多选择已经被动地完成了,而且往往是最差的选择。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投资”往往是要看从始至今绝对的积累量。
用拖延症常见的自我安慰来举个例子吧。“虽然这件事他做地比我好,但是我花的时间只有他的一半,哼哼,这说明其实我的水平更高。”但是问题在于,谁关心谁比谁水平更高呢?大家往往只关心你产出的结果是怎么样的,至于过程你是翘着脚做的、还是跪着做的,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在面对两个吸引力差不多的选择时,持有“要做出完美选择”的想法是很糟糕的策略:由于焦虑从而行动瘫痪,从而浪费这段时间本可以进行的积累。
如果你选择对了,但是由于你无法行动或行动很低效,导致你白白浪费了一段时间。
如果你选择错了,但是如果你把这段时间利用起来,其实也是能产生一定的积累(在不会对另一条路产生负面作用的前提)。
在我们看出这个想法的不合理处之后,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方法论呢?
面对几个选项,在合理的评价体系下,如果它们的得分是一样的,那么这时马上就增加进行一个判断:选择哪个更不会被套牢。即,在几个选项吸引力一样的情况下,选择更有退路的那个,然后马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