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宏大的交响乐,而是琐碎日常里那细微却真实的音符。
那位司机断言“全国95%以上的人都过得不幸福”时,眼神里透着看透世事的淡然。我一时语塞,竟觉得这话无从辩驳。放眼望去,离婚已成为不少人生活里的常态,或已成为往事,或正在路上,或是为了孩子而勉强维持的将就。人心易变,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似乎已成了一种不得已的生存策略。
我们的父母乃至祖父母,他们的婚姻大多始于“搭伙过日子”的现实考量,传宗接代的责任往往重于风花雪月的爱情。那些文学与影视作品里轰轰烈烈的情感,终究是艺术的提炼与升华,与现实生活隔着一层纱。真实的日子,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交响,是每天清晨睁眼便要应对的琐碎。
一、幸福感的锚:不在远方,而在心间
《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揭示,国人整体幸福感指数为70分(满分100)。其中,身体幸福感最高(72分),心理幸福感次之(71分),社交幸福感相对较低(66分)。这个数据本身,就映照出一种普遍的现代症候:我们或许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却在与他人建立深厚联结方面显得笨拙。报告进一步指出,“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开心快乐”是国人普遍认同的幸福关键词。你看,幸福的标准并非高不可攀,它就蕴藏在那些最朴素、最平常的愿望里。
然而,不同世代对幸福的理解也悄然不同。Z世代(1995-2010年出生)更追求“自由”与“当下”;千禧一代(1980-1994年出生)与X世代(1965-1979年出生)则更看重“稳定”、“奋斗”与“家庭责任”;而婴儿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则回归于“知足常乐”、“社会和谐”与“豁达平安”。这种差异,仿佛是人生旅程在不同站台看到的各异风景,本无对错之分。但核心未变,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中国人,都对一种安康、和谐、愉悦的生活氛围心向往之。
这让我想起古人对“幸”与“福”的诠释——“幸”代表着存活的幸运,“福”则寓意着族群的安康。原来,我们今日所追寻的,依然没有脱离祖先们最本初的企盼。真正的幸福,或许从来不是远方的山巅,而是穿越漫长旅途后,发现灯火阑珊处的温暖就在身旁。它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与喜悦,是那些微小而真实的瞬间带来的深情触动。
二、婚姻的围城:脆弱背后是期待的升华
当我们以这样的幸福观照进婚姻,便不难理解其间的种种困境。数据显示,我国的离婚率已连续多年攀升。这背后,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革。中国政法大学婚姻法教授何俊萍指出:“工业文明使得现代人经济上、精神上都更加独立了,从而让人能够独立生活而不依赖对方。”经济独立赋予了个体选择的底气,尤其是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她们对不如意的婚姻有了说“不”的权利。
更关键的是,婚姻的社会功能在弱化。过去,婚姻紧密关联着繁衍后代、风险共担等现实功能,夫妻是命运共同体。而今天,人们更多地强调婚姻在精神和感情层面的满足。当婚姻的基石更多地建筑于“感觉”与“情感”时,它对夫妻双方精神世界的要求便大大提高。一旦“感情不和”,婚姻便显得摇摇欲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认为,完美的爱情需要激情、亲密和承诺三者兼具。但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实面前,维持这三者的平衡何等艰难。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许燕则指出,“坚韧”是中国人非常核心的积极人格特质。这种坚韧,在婚姻关系中或许体现为一种不轻言放弃的担当,是明知生活琐碎、人心易变,仍愿意选择相信与付出的勇气。
三、真实的幸福:在关系的联结中确证自我
那么,在离婚率走高、人心易变的背景下,幸福是否真的遥不可及?答案或许是否定的,只是我们获取幸福的路径需要调整。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彭凯平解读《2025年中国人幸福感报告》时指出,“关系联结” 是贯穿中国式幸福的核心主题之一。从古至今,无论是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兄弟情谊,乃至“团结就是力量”的集体精神,都强调关系的重要性。关系,始终是中国人幸福感的压舱石。
然而,现代社会的一个悖论是:通讯工具前所未有的发达,“高联结、低接触” 的社交模式却让我们陷入更深的孤独。我们熟练地在社交媒体上点赞、评论,却可能忘了如何与身边的人进行一场有温度的、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报告发现,越是频繁进行浅层社交的群体,反而更容易在深夜感到内心空虚,呈现出 “越联结越孤独” 的态势。
解药何在?报告提出了提升幸福感的思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有效社交,回馈社区。有质量的社交(如与朋友共进晚餐、陪伴家人)和参与公益活动,能显著提升幸福感,尤其是在社交维度。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减少被动刷屏的时间,增加线下的、真实的互动体验。无论是与朋友相约散步、爬山,还是加入一个读书会或跑团,在这些真实的联结中,我们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从而对抗原子化社会带来的疏离感。
此外,培养乐观心态也至关重要。高幸福感的人群更倾向于“转移注意力,专注自我成长”和“选择性地参与竞争,而非被动陷入焦虑”。这是一种内在的智慧,提醒我们不必将所有的情感需求都寄托于某一段关系或某一个人,而是学会在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无论是兴趣爱好、事业追求还是自我成长——中安放身心,汲取力量。
四、在尘埃里,开出一朵花
生活确实充满了柴米油盐的琐碎,每一天都过得不易。有钱或许能换来一时的安心,但钱多了,也可能生出新的不安。人心易变,有时是世事所迫,有时是成长所需。我们不必过分羡慕父辈那种缺乏“爱情”的婚姻,因为在他们的时代,婚姻承载的功能与今日不同;我们也无需为自己的婚姻或生活感到沮丧。
国学大家张中行曾将婚姻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现实中,大量婚姻可能处于“可过”与“可忍”之间。但这并不意味着绝望,因为幸福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力和选择权。它不在于你是否拥有完美无瑕的关系,而在于你是否能在不完美中,依然能找到那些让你感到温暖、满足、有意义的瞬间。
就像报告所揭示的,幸福不是被动等待的天赐礼物,而是主动辛勤创造的过程;它不是浮华的外在成就,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喜悦。无论是通过运动获得身心舒畅,还是在社群互动中找到归属,抑或是在培养一项爱好时体验心流,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主动创造的幸福时刻。
因此,那位司机的话,或许只说对了一半。不幸福的感觉可能普遍,但幸福的能力也人人可及。它不在于彻底摆脱琐碎与烦恼,而在于拥有一种在尘埃里也能开出一朵花的心境。
当我们学会在运动中感受身体的活力,在关系中体会情感的温暖,在挑战中体验成长的喜悦,在静谧中聆听内心的声音时,我们就在日常生活中,触摸到了真正的幸福。
幸福,从来不在远方,就在此时此刻,此地此人。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热爱生活,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坚实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