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疆界》一书作者是詹姆斯 G·马奇(James G. March, 1916~),马奇可以说是管理学界的大神了。
1953年马奇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卡耐基工艺学院任教。1964年担任加州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同时也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詹姆斯·马奇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组织和管理理论方面的开创性成就,如他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 Herbert A. Simon合著的《组织》(Organizations)一书。此外,马奇的代表作还有《决策如何产生》、《马奇论管理》及本书《经验的疆界》。
《经验的疆界》一书最初于2011年出版,英文名为 The Ambiguities of Experience, 直译就是经验的模棱两可或者经验的含混不清。本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经验在智慧追求中起着什么作用,或者应该起什么作用,特别是在组织里。
在什么条件下,组织可以通过从经验中学习增长智慧;组织如何通过从经验学习中增长智慧?从经验中学习,有什么潜力、什么问题?
本书的论点是,个人和组织尽管渴望从经验中获取智慧,但是在这种渴望之下从经验当中做出的推断往往具有误导性。
智慧的两个要素
何为智慧呢?作者认为所谓智慧包含了两个要素:第一,有效地适应环境。比如说,为了有效地适应,组织必须拥有资源、有能力利用资源、了解所在的世界、运气好,决策好。第二,优雅地诠释经验。这样的诠释,既包含历史理论又包含意义哲学,但是为了理解日常存在琐碎细节,又要超越历史理论和意义哲学之类的东西。作者认为,诠释装饰着人类存在。
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两种模式
人们是如何从经验中获取智慧的呢?马奇认为有两种模式: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低智学习,指在不求理解因果结构的情况下复制与成功相关联的行动。也即通过复制成功来学。高智学习,指努力理解因果结构并用其指导以后的行动。也即通过故事和模型来学习。低智学习和高智学习没有优劣之分,各有可取之处,各有局限性。
低智学习:通过复制成功而学习
学习经常而且容易带来改变,但是学习不一定促进智慧增长。
成功的经验案例不可避免的成为组织或个人学习的对象,期望通过复制而达到成功。那么组织和个人是如何通过复制成功而学习的呢?马奇分解了这个过程:
第一步,从所有可选行动中选择一个付诸实施;
第二步,记录结果,评定成败;
第三步,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回避与失败相连的行动。
马奇还分析了复制成功的三种机制:
第一,试误 (trial-and-error)。所谓试误,就是亲自摸索、不断尝试,观察结果,复制与成功相连的行动,回避与失败相连的行动。试误的范式情境包含一组选项和一个学习规则,每个选项有一个结果分布,学习规则描述的是如何根据过去的结果修改未来的行动。
第二,模仿(imitation)。所谓模仿,就是观察其他行动者的经验,其他行动者采取什么行动获得了成功,那就采取什么行动,其他行者采取什么行动遭受了失败,那么就回避什么行动。
第三,天择(Selection)。所谓天择,就是繁殖与成功相连的属性(例如,规则、程序、形式),淘汰与失败相连的属性。
这种学习模式在一万小时理论的书籍里随处可见。付诸行动,记录结果,调整行动,通过不断重复进而达到目标。然而通过这种试误、模仿或者天择的复制成功不是万无一失,通过复制成功有其自身的问题:
- 第一,历史是复杂的。充满复杂的因果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复制成功,只能采用简单的内隐实验设计、简单的内隐相关模型和小样本。结果通过复制成功而学习,特别容易犯下误设(misspecification)和迷信(superstition)的错误。
- 第二,历史充满随机不确定性。世界的井然有序掺杂着随机变异。适应不是响应潜在的历史分布,而是响应小样本实现的那个历史。这会导致过分偏爱一个启示并非很好的选项,进而错误地复制,或者导致过分轻视一个其实并非很差的选项,进而导致错误地回避。
- 第三,众选项的潜在结果分布受到历次所做选择以及历史变现结果的影响。用标准术语来说,每次的潜在结果分布内源于历次所做选择或历次变现结果。……平均而言,复制成功导致绩效降低。比如熟能生巧。一般而言,练习效应会增大所选选项结果分布的平均值、减小所选选项结果分布的标准差。这样进一步的会出“因练习效应的存在,所以通过复制成功寻找最佳选项容易出现问题,这个问题一般称作“能力胜任陷阱”。
学习在三个层面同时发生——
第一,学习做什么:寻找好的(或者最好的)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等等。
第二,学习如何做:精炼并改进在某技术、战略或合作伙伴上的胜任力。
第三,学习期盼什么:调整绩效目标。
第四,经验抽样率受样本结果的影响。样本越小,抽样误差越大。
高智学习:通过故事和模型来学习
除了通过复制成功来学习的低智学习之外,组织和个人(及人类)也擅长通过故事和模型这种方式来进行高智学习。从神话传说到现代英雄人物事迹,人类自古以来就沉迷于讲故事。因为故事和模型响应了组织生活和组织研究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迫切要求,即,描述经验的因果基础。而故事背后的意义或因果基础又有赖于故事讲诉者或模型构建者的诠释。而诠释不可能既贴近现实又容易理解。因果基础复杂的经验,要是面面俱到地描绘出来,机器会太过复杂,人类根本理解不了。越准确地反映现实,故事就越不好理解;故事越好理解,就越不贴近现实。
现在社会中,组织与管理世界欢迎“故事”,如商学院授课用商业案例来授课。诚如之前所提到的,人类自古以来就沉迷于讲故事。流传下来的各种神话便是最好的例证。马奇归纳总结围绕四大神话主题而构建的组织故事和模型:
第一个神话主题是理性神话(rationality):人类遵循结果逻辑采取行动、为行动辩护,人类精神由此得到明确表达。行动是做选择,做选择要遵循结果逻辑。组织中的“激励”的基础是理性神话。
第二个神话主题就是层级(hierarchy) 神话:问题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问题,行动可以分解成一层一层的子行动。组织采用层级结构并用层级方式解决问题,以来的基础问题,就是把任务逐层分解下去,各部门平行开工,然后把成果逐层整合上去。
第三个主题是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individualleader significance)神话:任何理事故事想要有意义,都必须和伟人扯上关系;组织历史是组织领导者根据个人意愿创造的。
第四个神话主题是历史有效(storical efficiency)神话:历史遵循的路线,通向唯一的均衡,这个唯一均衡由先前条件和竞争共同决定。历史有效的基本观点时:历史青睐那些符合环境要求的个人、组织、形式、实务和信念;竞争会确保历史的有效性;能够生存下来,就说明与环境要求的匹配度较高。这个表现在组织中或者现实生活中就是人们认为竞争的自然性。
然而每个神话主题都有一个反主题与之相对立,理性神话的反主题是身份主题:个体不是遵循结果逻辑,而是把情境与身份要求匹配起来。层级神话的反主题是非层级网络主题:复杂的联系网络把组织中的个人连接起来。领导者个人举足轻重神话的反主题是复杂性主题:历史是由多个个人的行动的复杂结合创造的。历史有效神话的反主题是历史无效主题:适应是缓慢的、具有多重均衡。
这些神话后面的更大的神话:人类举足轻重,也就是,人类可以通过个体的或集体的智慧行动影响历史进程,让历史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人们倾向于把历史事件归功于或者归咎于人类意愿,进而慷慨地或残忍地对待领导者。
“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真相是模糊的。人们口中所谓的真相,不过是大多数人的共同看法。”
一方面,高智学习者要保持谦虚;另一方面,听众要对他们的故事模型持怀疑态度,要接受可信度的评判。
智慧的另一面:乌托邦智慧
智慧的另一面是乌托邦智慧。因为迷恋理性智慧,于是迷恋抽象思维和模型产生的想法,信仰假设模型与现实情境的拟合,看好抽象思考产生的新事物。现实中的乌托邦智慧如苏联及其东欧卫星国的经济计划。
组织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到既维持足够强的本位主义,以供养多学科知识系统,以分享观念和事物。
经验的启示
那么经验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第一,组织以及组织中的人采取行动、观察行动结果并据此调整期望和理解,以寻求智慧。其学习既采用低智机制,即简单地复制成功的行动、程序或形式,也采用高智机制,即建构有关历史的理论、模型、故事,根据经验调整行为和理解是人类存在的一个显著方面。
第二,在可以反复练习积累经验的、相对独立的、相对狭小的领域,以上机制可以带来明显的改进。在这样的领域,通过反复练习获得的经验,往往会改进绩效,不过一般不会带来最优解,易犯尝试不足的错误,可推广性也有限。
第三, 在因果关系 复杂、 练习机会较少的领域, 经验不是好的老师, 因为不能可靠地为绩效改进提供清晰的依据。然而,与公认故事或模型供的神话主题相结合后,经验诠释可以促成共识、营造理解感、肯定人类智慧的重要性,有时还会提供少量 审美情趣。
第四, 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要想发挥长期效果, 就要进行大量 尝试;另一方面,从经验中学习,倾向于灭绝尝试。 新事物容易受到有效学习的打击。 然而,组织中确实不断有新事物出现,组织能够对新事物的出现和成长进行程度有限的策划。
经验作为有用的老师
在可以反复练习形成专门能力的、相对独立的、相对狭小的领域、经验是重要的智慧源泉。很多常见的重复性情境涉及具体的特殊知识,提供相对清晰的信号、相对低的噪声和相对大的样本——为有效的推断和明显的学习提供充分的信息。
经验作为不完美的老师
从经验中学习,其效果会有很多限制。主要是由经验的三个显著特征造成。第一个是经验的鲜活性,第二个是启示的模糊性,第三个是诠释的灵活性。
经验的鲜活性
这里是指直接经验特别鲜活。直接经验的鲜活性导致学习者把来自直接经验的信息看得比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重。直接经验的鲜活性往往会导致个体把直接经验看得过度重于很多个体的聚合经验(或者说比较系统的、比较有效的但是不震撼的方式收集而来的信息)。风险极小的情况下,只有经验非常丰富的医生才能积累足够大的经验样本以对聚合经验统计值进行修订。特别是小概率事件的出现次数分布式严重倾斜的,这会导致自身经验好于聚合经验平均值的医生大大多于自身经验差于聚合经验平均值的医生。
启示的模糊性
经验的模糊性大体上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第一,经验的因果结构是复杂的(complex)。很多变量是不可控的,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交互作用或者多重共线关系,有的变量两两互为因果,有的变量存在时滞变异,变量关系的函数形式有很多事未知的。……从体验式学习获得的启示,有很多未经证明的结论、迷信的联想、误导人的相关性、同义反复的概括和系统的偏差。
第二,经验是嘈杂的(noisy)。因为观察误差,或者因为诠释误差,或者因为因果结构真的就是随机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取自可能理事事件分布的一个值。某次变现历史的代表性有可能很差,代表不了可能历史。因此,从经验中学习涉及两方面,即不仅要努力从观察到的实际事件中学习,还要努力从实际上没有发生但原本应该发生的事件中学习。
第三,历史具有内源性(endogeneity)。能力受练习的影响、练习率受所做选择的影响。组织与环境共同演化。行动者的欲望影响行动,行动也影响行动者的欲望。历史是一系列样本、经验的展开方式,影响着选项的抽样率,进而影响着抽样误差。
第四,众所周知,历史是由参与者和观察者建构的(constructed)。人们不仅从历史中学习,还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包括他们自己出于某种目的捏造并讲述的故事。
第五,历史是吝啬的(miserly),只能提供少量的经验。历史只能提供小样本,因此给推断带来很大的抽样误差。
诠释的灵活性
模糊的经验,通过灵活的诠释获得意义。诠释的灵活性牺牲预测力保全神话框架。这种权衡的关键,与其说是在于是抓住超故事现实还是利用经验预测未来,还不如说是在于是确保对故事的共识还是确保事后解释经验的能力。一般而言,故事和模型更常用于事后解释而非事前预测。
对灵活地追求看似智慧的共识而言,历史的模糊性利大于弊。……因为诠释是灵活的,所以不管什么经验,都可从不同角度挖掘到不同启示。
回避经验的问题
第一,有关组织的信念,大多衍生自一些简单的假定。例如,整套经济学组织理论,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实证基础,主要包含一些衍生自几条有关人类行为基本命题的定理。这样的知识形成方式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定理的正确性是从技术上证明的,而不是数据验证的。
第二,有关组织的信念,大多是在工程学知识观的指导下形成的。工程学知识观追求的是,弄清产生某个结论的充分前提。组织只想找到足以实际目标并且能在熟悉情境下加以改进的形式、实务和产品,不求弄清各种可能形式、实务和产品的所有可能结合在所有条件下会出现什么结果。
第三,组织不求理解复杂的世界,但求创造一个自己可以理解的比较简单的世界。
经验与人类智慧
人类通过以下三个功能来彰显智慧:
(a) 用有趣的方式对人类的存在赋予意义
(b)对人类的意图进行合理化
(c)展现人类的想象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解经验,与其说是为了生活,不如说就是生活;追求意义,与其说是为了有效地适应,不如说是喜欢讲故事的人类的一项根本活动。
对价值排序,是对选择理论独霸天下令人遗憾的投降。对价值排序,是对权衡进行合理化,但是否认人类有能力追求相互冲突的目标。为什么非要排个高低呢?为什么不能认为每个都有独特的重要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