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黄静2020-9-13中16坚持分享第425天
一、集体约练
1.焦点解决的正向眼光是指什么?
赞美与重新建构!
2.焦点是赋能的学派,赋能的能指的是什么?
自我效能。
3.谁给谁赋能?
咨询师给来访者赋能,来访者自我赋能,两者兼而有之。
4.赞美的素材
①以重新建构的眼光,找到对方难能可贵的地方
②停止做错就是值得赞美的向度
5.赞美的三个条件
真诚、具体、叫出名字
6.赞美的四种形式
直接赞美,自我赞美,间接赞美,背后赞美。
7.哪种赞美形式的效益最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般认为是自我赞美。
8.赞美的五个步骤
①名字;
②具体的好行为;
③赞美人的感受;
④问对方:“你是怎么做到的?”
⑤如果**(对方的重要他人)知道你…,他会说些什么?
9.常见赞美的六大误区
①期待的赞美
②敷衍的赞美
③夸大的赞美
④讽刺的赞美
⑤比较的赞美
⑥不合于文化、心理、伦理、法律的赞美
10.其他相关重要理念或技术
①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②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次有名的实验中:他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这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期待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因为他们受到了权威者的影响,坚信这部分学生就是最有发展潜力的。也正因如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难以隐藏对这些学生的信任与期待,而这种“真诚的期待”是学生能够感受到的。
③同心圆技术(来自于朱金凤老师的分享)
同心圆技术是由荷兰的心理学家Arnoud
Huibers创造的一个焦点解决治疗、教育与管理的工具。
它由两个同心圆组成。
Arnoud将内圈比喻为莲花中的宝石,代表能力和资源。换言之,就是我们过去曾经的成功经验,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以及我们在以往的生活工作过程中,有哪些引以为豪的方面,我们最擅长做的事情,等。
外圈被Arnoud描绘成展开的莲花,用来决定我们选择的方向,在这里展望我们想要达成什么样的愿景,期望发生哪些改变?当我们有多个目标想要达成的时候,可以结合运用刻度尺技术,给目标排序,然后找出最先需要解决的目标。通过梳理这个外圈,可以找到我们的目标,找到我们努力的方向。
这样,“同心圆技术”通过视觉化的图形,把焦点解决的目标、资源、一小步三个方面,清晰明了地展现在来访者的面前,把抽象的逻辑思维形象化,老少咸宜,适用的人群更为广阔。
当谈及同心圆技术何以有效的原因,创始人说到:
第一是它的可视化。 因为同心圆技术,他会在视觉上将人的能力、资源,和他所想要的目标有一个视觉化的呈现,这样就会更容易让来访者有更多的卷入,更多的收获。
第二是它的咨源的呈现。可以带动更多积极的情绪,激发创造性思维。当一个人更多的谈及他的好、他的能力、他的优秀、他的自豪,这样就会激发前荷叶皮质的兴奋,带来创造性思维,这对于焦点解决来说很为重要。因为当前额叶受到这样的一个刺激,就会有更多的多巴胺和内啡肽的分泌,让人们的情绪更积极,思维更开拓他就会更加的活跃,也会让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轻松。
第三先要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建立关系,让来访者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什么,这一个新的探索的方式往往要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另外就是在罗列他想想解决的状况的时候,要用一个正向的目标来替代他所描述的问题。那么再加上评量问句和解决方法的探索,就会让整个的咨询脉络清晰有效。
④四象限模型
焦点解决短程咨询的四象限模型,可以帮助咨询师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高效的咨询对话。四象限模型(DOQ)是多伦多大学焦点解决高效教练认证项目的发起人、项目总监Haesun
Moon在2019年的11月北美焦点解决年会(SFBTA)上发表。
有研究显示,在每一个对话过程中,我们叙述的话题内容有65%左右是在描述生活中困难、不开心、无奈或者抱怨。还有部分谈话内容涉及谈对未来的担心和焦虑。当然,我们也会谈过去让自己自豪的事情,成就、经历或者幸福,有时候我们也谈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
在四象限模型中,我们会根据事情所处的时间进行区分,所以我们有了一条横轴——时间轴。横轴的左侧是过去的时间,右侧是未来的时间,中间的位置是现在。什么样的事情是未来的呢?比如,“ 我特别希望这一次一疫情过去之后,我就去国外旅行 ”,这就是一件未来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是过去的呢?比如,“ 我过去特别坚强,遇到任何挑战我都可以去应对 ”,这就是一件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事情是横跨时间段的呢?“我最近这段时间一直睡不好,昨天晚上迷迷糊糊大概只睡了两个小时就睡不着了”,这是一件横跨过去和现在的事情。时间的概念,让咨询师有一个思路迅速确定来访者问题,在四象限模型的横坐标中所处的位置。从而对理解来访者的困扰,澄清来访者的问题,为寻找解决方案提供帮助。
在时间轴的上方,是好的事情、积极的事情,是来访者希望在生活中继续、增加和扩展的。比如“ 我很健康 ”“ 有人爱我”“ 我很安全 ”“ 我工作能力很强 ”“ 我带来的团队很棒 ”。在时间轴的下方,是坏的事情、消极的事情,是来访者不希望在生活中再出现的。比如“我怀疑自己感染了”“没有人爱我”“我很孤单”“我没有钱”“我对未来特别不自信,很焦虑”。
把横轴和纵轴结合起来,我们能看到这样一张图:第一象限是心驰神往的未来, 第二象限是百花齐放的过去, 第三个象限是令人烦恼的过去, 第四象限是惶恐不安的未来。
来访者说的每一个事情、每一个信息,我们都可以对应地放在四象限模型中,利用四象限模型与来访者一起高效地工作。一般情况下,来访者一开始会较多停留在第三象限陈述,咨询师在这时需要做的就是陪伴,听他/她描述的第三象限的难过、困难、自责、后悔等等。当来访者在第三象限时,咨询师陪伴、倾听、共情是重点。当来访者感知到自己被倾听之后,他愿意与咨询师一起向下一个步骤一起工作,下一个步骤既讨论咨询目标。
当与来访者就咨询目标达成共识,咨询师的工作已经从第三象限过渡到来访者想要的未来的第一象限。接下来会围绕来访者想要的未来继续工作。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避免说教,避免给求助者讲方法“你想要一个特别美好的未来?你要先学情绪管理的技能,你要先读5本书,你要……”。来访者会因为学校新技能和能力不够而出现退缩。我们可以从来访者的过去当中寻找资源、经验、能力和优势,从而增强来访者的自我效能高,提升其实现目标的动机水平和行动力。
在第二象限中,与来访者一起工作,目的是为了实现他/她想要的未来。比如:来访者想拥有一个很好的未来,想特别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这样的技巧,可能还想锻炼自己的身体,我们可以问:“你在过往的日子里有没有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比较好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刚工作的时候吗?你能多说说吗?”我们在陪着来访者往他/她想要的未来走的时候,可以和他/她起去看到过往生命当中成功的经验和资源。
焦点解决的人性观,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每个人都拥有资源和能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未来。而且,有用的就多做一些,一个人特别愿意去做那些自己已经做过的、熟悉的成功的事情。一连串小小的进步,就会累积成一大步。我们在令人烦恼的过去陪伴求助者,围绕他们心驰神往的未来,找寻百花齐放的过去中来访者拥有的优势和资源,增加他行动的力量和实现目标的决心。
总之,使用在焦点解决四象限模式工作,在来访者被第三象限的困难卡住,被第四象限的恐惧打败的时候,咨询师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倾听,深刻共情,在来访者感到自己被充分听到和听懂之后,探索本次咨询的目标。咨询师接下来工作的重点是从第二象限中,寻找来访者的资源、能力、经验和优势,与来访者一起工作,走向他想要的未来。
二、咨询约练
本周约练挑战第6次,总第53次,角色:观察员。
当来访者自我认同度低,个人价值感较低时,除了去寻找例外,让她看到更多自己已经做到的外,还有什么引导的方向?
成长的问题是个大的方向,想通过一场咨询改变难度比较大。 成长是个大课题,需要落到一个小点上,可以通过一个小话题,以小见大。
比如问:是什么让你想聊这个话题,发生什么了?和来访者生活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看看他内心的思想、情感是什么?周五发生的两件事,你觉得自己倒霉,你说的倒霉指的是什么?是什么让你觉得倒霉?你们班发生,别的班没有发生,看看这是偶然发生的事情,还是你的因素促使发生的?是什么让你不舒服?从发生这件事到找我聊这中间隔了两夜,你又想到了什么?和其他人有没有聊到?以前遇到相同的事怎么处理?别人给什么建议?通过聊让来访者认识到这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成长阶段的孩子,磕磕绊绊是正常的,跟老师、跟个人价值感、自我认同度有什么联系呢?把认知和事件进行剥离,这是另外一个可以尝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