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智慧,叫知而不语
康熙末年,九子夺嫡,时局波云诡谲。
在有可能继承皇位的九位皇子中,只有雍正表现的最淡然,他一心做事,而且一心向佛,表现出一副对皇位漠不关心的状态。
雍正不急,却急坏了他的谋士戴铎。在雍正争储这件事情上,戴铎功不可没,雍正最后之所以胜出,戴铎正是他争储出谋划策的关键人物。
康熙五十二年,戴铎迫不及待地给雍正献上了他的“争储”秘策。
戴铎在信中说:自古以来,平庸父子容易相处,英明父子频生龃龉,弟兄寥落就相安无事,兄弟众多则纷争四起。
为什么呢?如果父子都很英明,那么一旦儿子不能显露自己的才华,就会被父亲鄙弃,可过分露才又会引发父亲的猜忌。而弟兄太多,各有所长,又会引发继承权之争。因此,主子你一定要做到“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笑到最后。
凭心而论,戴铎这封秘信没有问题,分析得入情入理,很有践行的价值,从雍正在对待争储这件事情的态度上来看,他也确实采纳了戴铎的建议。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雍正并非毫无主见的庸主,在他的心中早就拟好了“争储”的全盘计划,一切工作正围绕该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他的不争恰恰是韬光养晦,他最怕的事情就是被他人窥破心机,以致功亏一篑。
可戴铎却自作聪明,偏偏通过书面的形式说穿他的心事,如果有一天让别人知道了,岂不是埋下祸端。
雍正立即给戴铎回信:你说的虽然是金玉之言,但对我来说却并不起什么作用。你难道没看见我平日里的所作所为?我如果有争储之心,怎么会以“破尘居士”自称?怎么会终日与僧人共论佛法?怎么会致力于“编诗集、赏烟霞”?何况当皇帝是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怀希图之心乎?你如果为我着想,今后还是少说这样的话,做人要慎重些!
以戴铎之聪明,接到雍正的回信,应该有所领悟。
但是,对权力的热衷还是让戴铎丧失了理智。见雍正回信说对争储没有兴趣,戴铎竟然召集好友秘议唤醒雍正的良方。
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传到雍正耳朵里,让雍正恼怒不已。他意识到在争储的关键时刻,戴铎的这些盲目举动一定会节外生枝,为了经营持重无争的形象,自己努力了多少年啊,这不是添乱吗?
不等戴铎的第二条秘计出笼,雍正就先下手为强,略施小计,将这个不会审时度势的多嘴之人打发到千里之外的福建,下放锻炼去了。
可被下放的戴铎,不仅不反思一下自己下放的原因,反而接二连三地继续向雍正写秘信。
自康熙五十五年到康熙五十七年,短短的三年时间,戴铎竟然给雍正写了十封信,史称“戴铎十启”,而且越写越离谱,在第九启中,戴铎赤裸裸地提醒雍正要捷足先登,不然后悔就来不及了,还说自己是宝玉入匣、沧海遗珠,一身抱负无法施展,恳求雍正让他回到身边效力。
雍正对于戴铎的来信,每封信必回,每封回信里都在责骂戴铎,而且表白自己无意争夺皇储。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争得头破血流的其他人没能继承皇位,反而是雍正这个无意继承皇位的人即位。
雍正即位后,对于曾经对自己建策献策的戴铎是如何安置的呢?不仅没有对他加官进爵,予以重用,反而在继位不久之后,借故将戴铎降官发配到年羹尧帐下效力。
按常理来讲,再笨的人这个时候也该明白了。可已经被贬的戴铎,居然还拿着他和雍正的来往书信给别人炫耀,仿佛告诉别人,是因为他才让雍正夺得了皇位。
不作死就不会死。雍正索性将计就计,将两人的通信公之于众,天下都说是我夺了老十四的皇位,你们看看,我一直就没有过这种想法,是戴铎天天撺掇我
夺嫡,败坏我的名声,幸亏我没有听他的,天下人都误会我了,然后雍正名正言顺地将戴铎杀了为自己正名。
我们可以说兔死狗烹,也可以说卸磨杀驴,但戴铎的下场却是他自己咎由自取。世界上有一种悲哀的人,自以为聪明无所不能,看不清形势却总想参与大事,我们都讲“噤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结局能好到哪里去?
戴铎写给雍正的信说错了吗?当然没有。
戴铎对治风向的揣摩、分析和判断是相当准确、迅捷的,因为雍正就是这么做的。可他却被权力冲昏了头脑,不会审时度势,有时候正确的废话,比不说话代价更惨重。卖弄聪明,妄言无忌,终于自己把自己送上了绝路。
人有多复杂,社会便有多险恶,知而不言,有时候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