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7日
天气:阴
【90天践行目标】(234/300)
①每日冥想
②坚持运动
③写晨间日记
【昨日践行】
①每日冥想已完成
②Keep平板支撑
③晨间日记已完成
【今日青蛙】
①写月总结
②晚间出门竞走
③阅读《终身学习》
*昨日三只青蛙已达成
【反思日志】
目前的自己还是得少想多做,把之前脑袋里积蓄的好些方法论在这个自由的时间段进行尝试,把其中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内化。同时,自己那个“好高骛远”的毛病又来了——制定目标总想要一下子完成一个大项目,却等到到了项目跟头就失去了攻克进取的动力。既然现在还没有deadline的压迫,那么学习事儿就犯不着那么着急;把登上山顶分解为每五十个台阶,通过积累小成功来强化自己的自信心,才能够获得登上山顶的勇气和气力。另外,做事儿得认真专注起来,自己现在在不经意的时候还是会“一心二用”,边听书边看新闻、走在路上的低头族等等,这样病态的“珍惜时间”其实并不能在那些时间里吸收到什么东西,至多会给自己一种一直有在好好利用时间的错觉,却反而会挫伤自己的专注力和精神力。尝试着刻意练习专注力,同时要警惕自己这种时常显露出的这种分心,要尽快矫正自己的这种病态的行为模式呀。
【开卷有益 | 知识小结】
#邵恒头条# 怎么用“福格行为模型”战胜拖延症?
&每日精进
①福格行为模式:行为=动机+能力+触发。人的行为背后有三大要素:一个是动机,也就是做这件事的动力;一个是能力,就是你需要有能够匹配该事件的能力;还有一个是触发,也就是在某个时刻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信号。想要让人完成特定的行为,这三要素缺一不可。
②动机,在设立目标之初最为强烈,而当我们将事件放到待办清单之后,动机会渐渐被稀释淡化。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重新建立动机。尽量将其与个人收益关联起来,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③从能力上来说,分心比专心简单多了。工作需要耗费很多脑细胞,而回微信你只需要拿起手机就好了。人会本能地回避困难的事情,去做简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你越不常做某件事,你越会觉得它难。一个好办法是拆分任务:把大任务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这样就能降低整体任务的难度。
④触发,是提醒我们当下马上行动的信号。deadline是一个不错的触发,但是一直依靠deadline做事会很被动,并且完成的事情也没有太多的含金量。因此,我们需要自己设置触发信号,比如设置连锁触发(利用倒计时严格执行),或是增加我们“看见”任务的概率(将手机壁纸换成与任务相关的图片)。
【感恩分享】
感恩父亲带我去吃阿龙酒煲,梦回小学时代!
感恩丁丁不远千里,坐公交车来海宁与我们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