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我想诸位读者,一定对“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中的仁为何意都十分好奇,因为在这里仁相对于义更难以理解,义无疑是道义一类的思想,源于儒家最为传统的义利观念。在这里的仁,我想可以理解成“仁德”的意思,而在这里可以将仁德理解为四个层面“个体之仁”、“类性之仁”、“成物之仁”和“本体之仁”,结论引自南开大学哲学院《儒家“仁德”内在理路和逻辑层次》。
那么,这就很好理解了,在儒家学者眼中,他们所要用生命来捍卫的东西,便是仁者爱人的思想。由此可见呢?从仁德思想的四步推广思想来看,这便是仁者爱人的仁爱观的一种表现。我在前几篇文章之中提到了仁者爱人是一种有阶级的仁爱推广观,那么也就意味着,儒家学者所提倡的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因为其思想旨在在一定标准之下道德奥义,再沿用类似于周朝分封制的方法,进行次序的叠加以及传播。当然,儒家学者这种所谓的道德,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高度的道德思想之上。这也就是为何这种舍生取仁的思想,在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便被提出反而却是实现者寥寥无几。同时我也想给大家明确一个观点,我认为儒家起初的仁是没有极高的政治色彩的,虽说我总是说儒家的思想反映出了一种对于周朝旧的统治秩序的维护。这是我说儒家的弊端,但是我们要铭记的是一点任何思想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一定会带有政治色彩,因为任何思想都无法脱离于政局存在,只不过是对比起来,儒家在起初的政治色彩是比较少的,我们后世对于儒家的一些刻板的印象,大抵不过是因为儒家思想经过漫长的演化之后,与政权的不断融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