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思

今之茶法甚多,究其門類亦是芸芸,與之畫壇無二,可見其種種之功利,而無視於本心。故善守靜土者少之!如茶之法亦存道、藝之別,道者謂之于人,感通天地而直指于性。藝者;則以風氣作態,而取其皮毛,盡毀其源。此亦如琴箏之別;前者盡情舒性,謂以天道。後者專攻其術,予人消遣。故此兩則別於其中。

猶念《木假山記》之章文,言"木之生,或孽而殇,或拱而夭;幸而得器,謂之棟梁,則亦不乏斧斤之患"。故草木之生亦存無常,其幸者;若是朽木亦可化奇,世上多有好事之有心人,以此造景,入其文人之書房,奉若至寶。蘇洵其文倚重老莊,亦存魏晋之风,天道人情盡于文章,華夏人文則貴乎此理。言茶者亦是如此,明其因緣,溯洄其脈。茶之道性存乎人心,簡言之;理文梳脈亦是不夠,其中還需有"格",南宋理學家"朱熹"善言大學格物,並為此道躋身於官宦之黌學,故讀書入仕者,亦必言此道,然真知灼見者亦是寥寥。若論及格物之實踐者,當屬明代之"王守仁",其人於格物因緣甚深,自十二歲並勵志成聖,故常言聖人之道,學以聖人之法,雄心之下與格物結緣,雖專研其理多年,然未可得果,卻在此中悟得良知二字,並以此展開心問,後終成其果。格物之理,首在良知,致其良知者,如明得心意,此心亦是善心、好性。有此良德生作明燈,可參萬物之窮理。

人在草木則謂之于茶,草木無心則天地有間,乘隙而入,拓宇其荒。此"間"與"中"並無二義,乃天地之心門,亦謂之人道,故常以有無併居,以心化氣感通天地。據聞上古之人,形神相適,開合有度,其疾不擾,壽終正寢。此乃不違天意之故,合其自然也。如草木則介於人心,以無為而成其有為,茶之造化亦存其中。上品之茶則存乎良知,善於自然,化知為境,師乎天地人法,故能成其妙哉。

茶之源則發乎神農,集大成者謂之陸羽,後經玄妙則功在宋人。今之技藝則源于元代,盛于明時,散茶沖泡之器具,則以紫砂為尊。雖早在元時,亦有沖泡之瓷壺,然未得其幸,又經後人屢屢之改良,亦不如紫砂壺之妙也。今之製茶,方式甚多,尤勝明時,然技藝之精妙亦不如前。此意何故;乃時代人心之變,善守者亦少!如古時讀書遊學要憑家境,富者可顧人車馬,不必囧途,若是寒門則必徒行使之,此中疲於生死亦是不少。由此可見;凡做學問者亦不免力行,與之失掉生命之可能。另則;乃是買賣生意之人,或是四海奔走之人,亦不免於前者。故其難在此,然亦顯勝處!其勝則在於古人拜學求存,路途艱辛則時有無常,其中亦有天災人禍,或是得幸遇人。其長路之漫漫,亦不免心生思慮。然得此一思;卻可喚醒七竅之玲瓏,亦可使志愈發深厚。如人遇無常,則其身虛境,因其未果,亦可催生當下之性,此如待苞之怒放,知性之過程。可使己見於外,心存虛懷,其智得明,續以慧力,可致其格物。然今之路途,皆宜科學,少有危難。故無不明之囧途,一票之下,可遠度其外,依時而歸,無患無憂。然此等便利,卻可傷及性靈,又使傳承之文化盡衰。今以快餐之法,代勞其志,忘乎其形神,故時有心疾滋擾者甚多,臥榻之處亦是輾轉反側,難之於眠。此為精神沉淪之際,身體與之元神,亦是自相不融。近似無難,然則疾憂!

東方之文化尤重氣象,可自晚清以來國之文脈漸失,其因在于西方各國之列強侵入,迫使國民入其資本之主義,如提及科學一詞,當時之文人頗有爭議,其後;又以混淆格物之概念,充當其科學之名稱,此實為荒誕之舉。格物一詞;本是與物相融無礙之意,賴以心智,使其達至圓滿之境。可此等生搬硬套之法,何以契合。故西式之法皆以種種之具象為要,若是闡述一物則須實證,其證未實亦不足論道。則東方之文化皆以散漫之詩性而生,以無常之變化匯之于天河,故一實、一虛之不同,怎可混淆視之!若細究其概念,則於茶之文化類似,如西人好以紅茶,並將此切之碎形,摻入其各種花瓣,只爲獲得確切之口感。使用之方式亦是如此,或煮之、或悶之,終其口感亦顯單一。然國人之茶法,卻與之不同,從製茶至于泡茶,其手法亦是多變,則無不遵循自然之道。其弊則在於人心莫測,亦有使茶背離其天道者。國之茶類甚广,其色亦分,白綠青黃紅紫玄。簡言之;若賦人文則首推青茶,山野逸氣則普洱為勝,輕舞妙姿則愛生綠茶,若溯洄其經史則必言紫筍,暖人心性則至於朱珀,清談古法則尤念黃茶。如此種種,百廢之下則皆於品性!

若言泡茶之法亦是甚深,取洗、去雜、快慢、聞香、干濕、潤躁等等,皆以性情所致。若論煮法,亦有上中下之投,其中尚需,了明水火之性,待時聞聲之要,凡此種種皆因個人而異!對于品飲之觀念亦存不同,西人則以口感之準,可國人則使口感成其一角,其中亦有通经、調氣之藥用。如茗入腑,自清濁而將上下,去眾疾亦破孤悶,和其五臟,而正其五律,去煩納靜,氣和充盈,使之快意人生。若問茶之首道則謂之正清,生生之理則貴在一呼一息,相守之法卻傳之以統。故國人之茶法與西人之茶法,別於文化,一則首重邏輯;然未存茶理,只因時尚而落其凡塵。另則了於心境,人茶相融,只爲悟得天地之造化于生命。然今之茶人,已是兩則相交,使茶落其凡俗,漸生旁門。如茶藝之方式,則出於偏道,以繁雜之技藝而背其性理。使性靈之慧力,悄然已止!茶本清凈出于寒門,以簡樸之法而問道人間,故應遵循其道法,纔可不失其理。

吾之個人尤好老茶,言茶之老者亦有別號,其名:"隱者",因其常於幽靜自處,只待善遇。若言茶之別離;因是生髮朝氣之時,當時少年,卻不幸受制於甕,故無言青山,隱忍老去。故於我心處,問其歲月何樣,它不語,我自思量,己之青春又何如?思之許久,亦是難言。只可一望茶色,見其蒼冷,尤似鏡面,细细打量來依然活潑,只是非少年,卻是歲月之痕肆虐著!問其煥發容顏之秘訣有否,它只言自然去!細想來;此言好似趙州禪師之吃茶去 ,玄機之重重 ,須以時日來悟 。

前則言其國之文脈,以氣象為生,可茶亦是如此, 若是茶人亦當明其氣象而變之,如山野之氣、瓦舍之氣、人之氣、當下之氣、茶之氣等,此間種種需嘚體悟,方可以正其氣。故東坡有云:凡茶舍之內,尤忌"屠戶、嬰孩、喧鬧之人"。此等均為雜遝之象,以氣擾之,如若不止則何以致其幽靜!眾事皆消則可凝神聚氣,如陳年之老茶,歷經歲月之封存,幽閉其性,使之難展。故存茶之器亦秉承自氣,加之四季之變更,使之受鬱。中醫有云,此為內外之邪也。若尋其根治之法,須理通內外,觀其色,察其因,推理其氣候之變化,纔可斷其病竈。茶亦如人,須細細揣摩其理纔好,然病竈之說亦存有別,此醫治之過程,可稱其為"醒",若言醒茶之法眾說不一,可善用此道者卻是寥寥。醒之意境,則與酉時相關,酉時亦稱日入,乃家雞歸巢之時,黃昏沈彩之際,故此時文人出遊,邀以星辰,孕育其詩性,以開天地之懸河,致其茶老。故茶之將醒,自然與之契合!可醒茶一事,本是情性之交融,加之玄理則更覺上妙。然塵封之老茶問世,則須請入醒茶之器,使其獲得獨立之空間,脫離群居之習性,待以時日,可如獲初醒。此後若出;可察觀濕躁,置於老盞,遮蓋其面紗,於玄夜之院落,邀月星辰,聆聽其草蟲啼鳴,憂戚之泠風。凡此種種皆應造化,此間若雨則須取之,若遇艷陽則必于室。經以數日,置于器中,使其幽靜處之,漸性自醒。此番醒茶之禮均以完畢,只待茶者之興,行之將至,可用水烘之法,喚以生命。使茶之氣力將之欲出;如人臨墺,見其鬱鬱蔥蔥,蟲蟲魚魚,陡峭飛瀑,亂石抱團。景之所現;乃是茶性返林之故,只爲歸回生養之地。此氣之外;則亦存人文,此乃製茶者之氣,如:一介野生、山間村夫,或是好茶者等,此處無有貴賤,但求人茶共一。如台灣之烏龍則尤顯人文,因其製作之工藝複雜;如:室內外之萎凋、炒青、回軟、揉捻、發酵、初干、焙干、焙火、復焙等,無不融進製者之性,故茶之勢氣必然弱化,取而代之,乃是人之性情。然經以歲月亦可重現!

普洱生茶若相對於烏龍,製作之工藝則較為簡單,可天性之保留亦勝於烏龍,故兩則之工藝,在於多為與少為之法。其樹種亦有喬木與灌木之差別,境地則亦存不同,故自然有別。然介於兩者之間,則另存一類;以老莊之道,而育其茶林之法,以其無為而成其有為者。若言此人,乃是製作紅茶之高手,據聞世代皆以製茶為生,傳之如今亦是別開生面,如育茶存己,皆以取法乎天道。故友人戲稱其為莊子之重生。我曾有幸品飲此人手製之茶,兩杯於腹以是飄然,亦有出竅之感,若以世人之言,此為醉茶。可我卻不然;此乃是一介野生之氣,山林動容之貌,萬物生機之勁力。故此非醉,乃形神自悟之感!後亦得聞,此人擭茶之法,甚是有趣。據友所述,茶山野豬甚多,時有擾及茶園之事,故設圍欄,在此茶園之周圍種以玉米,使其包裹一圈,包穀之外緣,則種以紅薯,然紅薯之外亦是玉米,故重重之圍只爲擭茶。若山中野豬前來覓食,誤入此處,則撞擊其第一道護欄,入境之後;若有發覺此處之紅薯,肚腹空空之下,其餓難熬,便可掘地而食,飽食餐飯則自當離去,故此為兩全之法,互不傷及。後亦聽聞此人;經茶之法,只為糊口,故所置之茶園,未有修剪,只在茶圍翻治其土草,為其沃肥。以此保全茶性,不受它害,然畝產之量少之可憐,可此人並無在意,由此可見凡茶之大者,皆合乎天理良心,遵循其規律而延展之,使得人茶兩氣,合於共生,便為後之品者,如添至喜!

曾有一老者,言品茶如書法之碑帖,需時時日日臨之,臨其碑氣,與古人之品性。可先生之論乃出文心,因其本是文人,自然以文者之意而融於茶境。此中吾亦有自身之淺見,如品茶者亦當意臨山河之莫測,風雨之無常,臨玄夜之幽靜,個人之心境。如上之言,乃出我自心境,如觀己或閱人,聽聞或自感,均深感人生之無奈,故與友常言,精神須從內守,然可破其苦道,生生之理存乎守中,使其外憂不擾,又可律歸其正。如茶理亦是人理,若細細體味茶之本色,亦可洗滌人之心靈。如今之世,無傷者少有,究其因由亦是不一,可多半源於外力,此傷亦是欲為,乃自欲不明之故。如人之初,其本在於樸素。然文明日深,需求亦增,故外求之心,逐一生成。可心之包袱,亦是日漸積沉,使其不可自拔,卻落得累累是傷。故人心向茶,乃是學其樸素,歸迴初心,使之人間無傷。

吾於京城十載有余,初到之時,相遇摯友,其人愛茶,亦好烹飪。其舍下有一竹院,院內四周遍滿花草,其中亦屬紫藤尤勝。初夏生華,時有零落,亦是泠風細雨所致。憶往日與友常於藤樹之下,述以畫技,品其茶色,聊以生活。遙想當初,茶學之啓蒙亦在此處,故此友亦師,他曾珍藏一款潮汕烏龍,名為烏崬單叢,此茶以存十載,往日未曾捨得,今日卻取來與我細品,以百沸之水注之,使其花香四溢,品之甘潤,亦使我至今不忘。細想來,與此之前,因受西畫之影響,故朝夕研讀其哲學、畫理。生活皆忘則一心苦思,然種種之思考,而未解年少之困惑,反之怨苦積深。曾經如此痴迷之哲學,似乎是予人以梳理生命之方式,然未顯其真神,我之所知,凡思撰哲學之人善終者甚少,可苦難反卻塑造無數之哲人,以此看來,哲學莫如說是一場苦難之思旅。若從歷史而言,凡建構一種文明,亦是生成一次苦難。

曾有一回,去訪舊交,見其院門半遮半掩,卻傳來琴瑟靡音,我便推之於內,頓感五臟之氣,與其律動相符,舒愜之感油然而生。故便於此處立而未行,細細思悟,亦無心意擾及院主。此後;回想以往,我自皆好西洋之古典樂,每每聽來,思緒萬千,浮想之畫意無盡,卻未有形神相依之感,五臟和氣之時,只覺身心分離,兩則難全。我亦思量,覺東西方人之身體亦有差別,其別之處,一則源於飲食,另則來自文化。因身體之每一部分皆存開合,同如呼吸,故接受事物之趨向存有差異,此亦如佛家因果之關係。長期以來文化、飲食及身體,三者自然共生合一,造就其不同民族與之文化,故領會事物之方式自然不一。如西方文化之初,上帝定期於六日,以自身之形象,取其塵土造之以人,使氣於鼻,其人得靈、得活、能言、行之,賜名亞當。可與我國初期之文脈亦有不同,女媧造人則未有其時間之概念,乃是出於自然隨性之為,如遊玩之時偶遇一池,見其清澈之水,俯身若影,見其容貌漸顯,則生其孤念,萌生其造人之想法,便於池處掘起一撮黃泥,與水交融揉之以團,捏造其人形,使之以活,言行皆可。以此推斷,東西之文化源頭,乃母親於父親之關係,父親多半較為嚴謹,推崇意志,則母親偏向柔弱,好以溫情。一則取其浮土造之以人,另則取其濕土使之成人,故乾濕之別亦顯文化之差異。如五行與方位之排布;西方屬金,則自然與火關聯,金本為實物,與山石混雜,若觀其質,生冷柔軟,其煉製之法,與火相融,施以模具,其形自成。若思火性,其勢欲上,亦有沖天之氣。故冷熱相交,使之成器。若此喻人,則如血氣匯聚貫之以腦,其身自當弱之,亦如金石之質地。若以此類推,頭腦之思則大於身心,同時思維之邏輯亦藏匿於大腦,故智慧之取用皆於此有關,則對於身體之理解,亦是源於此處。如西醫思考病理一般,身體之所有部分,如機械之零件,去之、用之,皆以好壞取決之。如上之論,則於東方不同,國之醫理則偏重情思,須思其天地人時之變,方可論斷。如若談及國之五行,其方位亦屬木性,與水土之關係,自然不可分離。如樹木與水之交融,方可得以生機,言木之材質亦是多樣,則可予人以溫和之感。言水則與地共生,其性柔弱,其勢境也。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众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故中醫切脈之法亦循此道,人之奇經八脈,如地理山川水流之變化,可以此化道為理,予以情性而入其病竈,故國人之性亦附此道。

今人明其唐法則須依恃《茶經》,此書之行文頗顯生趣,予於數年前曾細細研讀,至今亦是置於枕邊,便於翻閱,且有寄乎。猶念往昔;於此取法,便複之以形,行之以理,揣摩則至於其中,經以數年,雖未慧明真意,然心誠之下亦有豐獲。若述"經書"之始末,則多生贅處,莫如言我之感。序列幾詞,以敘話音。如言唐法之造,亦有"採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乾矣"。備飲之工序;如炭火、制夾、炙烤、入袋、碎之、碾磨、過篩、煎水、烹煮"等。若言蒸青之法,須以火候為重,茶生則草青滯留,過熟則味寡。稽驗此法,可觀其茶色之槁潤,飽嗅氣味之厚薄,若無潤厚之感,則失之,應其上述,可見取中惟難。故於唐代蒸青之工藝,亦可生添一法,乃明人所創之技藝,名曰萎凋,又名走水。萎凋亦分陰陽,如曬青之法則謂之陽性,攤晾之法可稱陰性。予於其中取以陽性,此法須以弱光萎凋,使其葉緣走水,草腥亦散。而後入釜蒸青,使其茶性收斂,口感煦潤。原有之茶法,品飲之時,亦顯生冷性烈,若遇胃寒之人,亦是雪上加霜。故以作改良!若談及研磨之理;亦有少許之心得,可憶回當年,初涉唐法,因無碾磨之器具,使之難展。後經思量,可以研磨之器,而庖代碾磨,使以心程,亦有所獲。此研茶者亦須調氣,使氣持以中衡,其手一持一鬆,藤杵則傾於器端,鬆鬆垮垮,左右畫弧,力至器底,漸而生快,器底轉中,其速如飛。如感少弱,迤漸慢之,收之止頓,續力而為,達至細末,此法可畢。纘續唐法;唐之烹煮,飲之;則油性較足,沫餑肥厚,亦有裹喉之感,然色濁滋厚,苦澀亦重,其性則致寒。其飲茶之法;猶似烹飪,煮水至中,則須少鹽點之,後經育華,其水鮮嫩。前述之改良,只為使性轉溫,苦澀略減,其香增濃。故此乃思善之法。

今人製茶則半於功利,育茶之初,施以藥物,而去蟲患,其患無憂,反之傷人。故欲速之為,令其製者,利心肆意,使其茶損。如;今之紅茶,發酵至快,因其槽萎之時,人力催速,風氣不通,使其臭青滯留,聞之薯桂香膩,亦有厭惡之感。再則;加之藥肥之患,使其茶性受阻,飲之鎖喉,口舌皆乾,腥燥之氣,亂其人心,使之不安。故製茶之人,要以良心為美,秉承自氣,投之以法,漫於專研,則终有所獲。今之世道,製茶亦是治心,心好則皆好。

寫於戊戌年二月十七

柯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4,293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604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958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729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719评论 5 36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30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00评论 3 39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66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909评论 1 29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46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26评论 1 33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00评论 4 32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86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7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4,99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8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自然衝擊療法由丁愚仁老師發明,又稱「禪拍」,「拍打」,"自然拍打"。 丁師及其團隊總結經驗,不同的各種病症(含絕症...
    YouAreMyMusic阅读 2,243评论 0 4
  • 第一,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要记住三个维度的平衡 用户价值 商业目标 技术 用户价值当然是基础,用了用户才能谈商...
    慕白_简阅读 376评论 0 0
  • 昨天晚上,写完简书分享,发现简书账户提示被冻结,并且所有文章被锁定,看其它人的简书也不可以评论。看来必须写申请了,...
    亲子教育刘文君阅读 1,017评论 9 21
  • 你可以爱一个人到尘埃里,但没有人会爱尘埃里的你。
    星河Sagi阅读 2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