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条街,街上有两家店,这两家店的店主是一对死对头,一家店是个药铺,店主的医术高超,妙手回春,被人们称作“活神仙”。街上还有另外一家店,是一家棺材铺,店主天天盼人死,被人们称作“阎王爷”,俩人明争暗斗,谁都不肯罢休。
“阎王爷”叫他的伙计们四处传谣,说“活神仙”治死了很多人,还一直隐瞒着不肯说出来。但是人们还是相信“活神仙”。
要怎么才能让“活神仙”的店铺关门大吉呢?“阎王爷”心想。自从“活神仙”开了药铺,棺材铺就没有生意了。因为“活神仙”医好了许多人。
终于有一天,“阎王爷”想到了一条妙计,他在自己儿子身上泼了冷水,现在正是冬天,他的儿子感冒了。“阎王爷”带着儿子去“活神仙”的药铺看病,“活神仙”给“阎王爷”开了药,他们便回去了。
第二天清晨,“活神仙”还没起床,药铺里的伙计就匆匆忙忙地跑到了“活神仙”的床边,气喘吁吁地说:“不……不好了,阎……阎王爷……的……儿子,被……被您治……治死了!”“活神仙”镇定地对店伙计说:“没事,没事。”又吩咐人去买棺材,把“阎王爷”的儿子装进去,店里的伙计们都很疑惑,但还是照做了。
旁人都在议论,什么病都能治的“活神仙”把“阎王爷”的儿子治死了。
“活神仙”把棺材放到了祠堂,“阎王爷”和棺材店的伙计们在守灵。到了晚上,北风呼啸,还下起了大雪。冻得他们嘴唇发紫,脸色发白。“阎王爷”睡着了,伙计们就偷偷地跑走了。“阎王爷”见伙计们跑了,就去找伙计们。“活神仙”见他们走了,便叫药铺伙计们出来把棺材板订上。刚开始订,就听见棺材里传出“不要订!不要订!放我出去”的吼声。店伙计们以为诈尸了,吓了一跳,赶紧跑到了一边。紧接着,棺材里又传出放我出去的叫声。伙计们更害怕了,活神仙却说:“快订!快订!死人要出来了!”伙计们飞一般地跑到了棺材边,赶紧订上了棺材。
次日早晨,药铺伙计将棺材抬到了下葬的地方。“阎王爷”听说了,心急如焚,赶忙带着伙计们赶了过去。
他们到时,已经要下葬了。“阎王爷”的儿子使尽了全身力气,用力一顶,把棺材盖顶开了。棺材里爬出了“阎王爷”的儿子,他还活着!
原来,“活神仙”之前知道“阎王爷”的儿子在装死,故意把他下葬的。
众人一看,也全都明白了。
第二天,人们去了棺材铺,发现棺材铺里空无一物。“阎王爷”带着东西逃走了。
苏缘老师点评:
首先,总体来说很不错,故事的味道浓浓的,完成了从“记叙文”到“故事”的创作转变过程;
其次,整个故事的结构设计得不错,而且表述也很顺畅;
再次,第一次写故事类的文体,能够写得这么长,将近一千的数字,突破极限;
最后,语言也用得不错,口语化(如果会用点方言就更好了)正是写故事的语言风格。伙计的“省略号”也用得好,很生动地突出了人物当时的心情和事实。
修改意见:
1.“活神仙”和“阎王爷”里面的双引号,俩人一出场可使用,后面的就可以省略掉,因为此时读者都知道这是他们的“雅号”,不会混淆,反复出现反而会感觉有些多余。或者一开始就尝试给俩人取个真实的名字,后面再用“雅号”代替,就直接借用这两个“雅号”写到底了。
2.第一段的“从前有条街”,“这条街”是在哪个朝代哪个城市呢?加上时代背景,就可以让读者了解到这是发生在何时何地的事了。
3.我很想知道“活神仙”和“阎王爷”他俩到底长什么模样呢?
4.“活神仙”和“阎王爷”之间的明争暗斗可多些“激烈”的描写,使得情节悬念重重。比如在要下葬的地方,可以设计阎王爷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起到扑簌迷离的效果。
5.“活神仙”还没起床,说明还在睡眠状态,一听说治死人的事,一般情况反应不会特别灵敏,正常情况是清醒之后,经过仔细的斟酌才会镇定下来。
6.“活神仙”听说治死人的事之后,直接让人买棺材把被他“治死”的冤家对头的儿子装进棺材了,这个不符合事实,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对方来药铺大闹,此处是有闹哄哄的冲突场面的。
7.“阎王爷”的伙计们在守灵时偷偷地跑走了,这个设计不太符合事实,一个老板的伙计是不敢随便跑走的,除非不想当伙计了。
8.故事是“活神仙”和“阎王爷”的斗争,所以尽量让他们俩来较量,阎王爷的儿子只是故事当中的一个配角,而不是主角。让阎王爷“丑态百出”,这样的场面会不会更能突出讽刺的效果呢?
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