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姐姐家偶然吃到了来自家乡的腌藠头(我姐说是野葱果,不过无所谓,反正差不多的形状,差不多的味道),勾起了我对家乡各路食物的回忆,于是有了今天这个题目。
我来自湘北。说实话,在北京很多湘菜馆里的湘菜,比如剁椒鱼头之类的是引不起我的共鸣的。那是湘菜,但是不是家常菜。在现在物流这么发达的今天,湘菜随处可吃,味道也七七八八差不多,并没有多么怀念。反倒一些小吃,让我也日想夜想。
最最想念的是家乡的牛肉粉。说是牛肉粉仅仅是牛肉作为浇头的粉比较有名,以此作为名称了。这种粉原来只在常德地区有,后来风靡到长沙,汪涵口中经常说的要圆的,还是扁的就是指这种粉,圆和扁是他的形状。于我自己而言,更喜欢吃圆粉,感觉更有嚼头。除了以形状区分,再就是以浇头区分,仅牛肉就有红烧牛肉、麻辣牛肉等多种,还有猪肉、鸡肉浇头,任君选择。现在在传统粉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炖粉等多种形式。所谓炖粉,就是向吃火锅一样,半自助的形式,自己将粉放在高汤中炖,更加入味。我在写这段时,不断的咽口水,真是馋了。现在北京也有了专门卖牛肉粉的店,但由于之前在湘菜馆尝试的失望,不敢再次尝试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做一方食。
我以前一直以为牛肉粉是我家乡的唯一特色,后来发现不尽然。我在北京就吃过一家湘菜馆的咸菜做得原汁原味,据说是湖南当地农村做好之后再运过来的,但这家死贵死贵的,不能常去,所以也就只好怀念。我比较爱吃的咸菜有豆腐乳,跟北方的豆腐乳完全不同。北方的豆腐乳感觉是放曲发酵而成的,红色是曲的颜色。而我们家的豆腐乳是冬天时,在框里面铺上稻草,自然发酵然后在太阳下暴晒而成。成品豆腐乳上的红色是辣椒的颜色。其次就是鬼子姜,我们家叫洋姜,对比北方,我们会在洋姜中放入辣椒,加之洋姜本身的淡淡的甜味,无论是喝粥还是作为零食,都非常棒。此外,还有一种咸菜是渣辣椒(音)。别害怕,叫这个名字并不全是辣椒,主要原料是将米磨成粉,然后将辣椒剁碎,拌在一块腌制一两个月就可以了。吃的时候还需要再炒一下,如果是糯米渣辣椒,蒸一下味道更好。可惜小时候经常上火,我妈严格控制我的摄入量。
最想念家乡的水果是一种野果子,前几天才知道书面的名字叫萢子。一般在端午节前后成熟,田间、地头、河边到处都有这种野果子,酸酸甜甜的,味道其实已经记不清了,但是确实童年非常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