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语又云:棍棒底下出孝子。
某种程度上,我赞同这样的观点。严格也是一种爱,往往还是一种深爱和大爱。与之相对应的一句话也家喻户晓:慈母多败儿。更是从反面印证了对儿童严格要求的重要性,我深以为然。现实生活中,因为不够严格的宠溺之情导致的儿童在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方面败坏的例子比比皆是。
但是,我忍不住要说这个“但是”。严格是必须的,但是并不等于“严酷”,并不等于“冷冰冰”。教育,还是需要一些温情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育,那种在严格要求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浓浓温情是不可或缺的。小学生的心灵单纯而又美好,看着就让人心生满怀柔情,溢满心疼温暖。在要求他们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理所当然多给他们展示一些笑颜,带来一些温暖。孩子需要这样的温暖和安全感,需要这样的成长环境。如果我们的教室和我们的老师不能带给对世界充满好奇和美好期待的小学生以这样美好的情愫,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有害处的,对学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但是,如今社会的教育思潮,形式多样复杂的教育观点层出不穷。我们的父母对于如何培养孩子充满焦虑,对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存在着些许矛盾甚至警惕。有的认为应该绝对严格地对待学生,不能对学生展示笑容,否则,这样的老师是不让人放心的;有的认为应该给予学生多些笑容,让孩子快乐地享受学校生活。于我个人而言,我主张两者兼顾,在高度强调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激发他们内在向上向善的动力,激发他们“想要成为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宽严有度”是我常挂在嘴边的话语,也是我从事班级管理的原则之一。所以,我一直不太希望听到希望我对孩子严格或者宽松一点的要求。我会基于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做出自己的选择。该严的严,该松的松,绝不搞“一刀切”。因材施教,大概就是如此。四十几来自不同家庭,拥有不同性格特点以及不同成长背景的孩子汇聚到一个教室,有些孩子须要更多地施以“严格教育”,多些“大棒”;有些孩子则须要更多地施以“和风细雨”式的教育,多些“胡萝卜”。如何选择,才是真正关乎孩子是否能得到更好的成长的因素。一味地要求老师“松”或"严"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一直喜欢新教育的愿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结合金蔷薇班的特点,我将其改成“过一种幸福完整的学校生活”。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学校得到人格和知识的双丰收,生命真正得到滋养和绽放,打下扎实的根基,最终获得幸福完整的人生。
严格,也是一种爱;和风细雨,也是一种爱。过犹不及,把握好两者的“度”才是最重要的。童年,是生命的初始阶段,唤醒孩童生命的觉醒,应该是父母老师首先应该要做的事情。生命不能觉醒,则自主的生命发展便不可能,我们的责任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