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遇到一名咨询者,她说:
“在跟绝大多数人或同事聊天时,都会有种不知道应该说些什么的困窘,于是非常自卑,却又不知如何解决。
在我们后来的对话中,她慢慢发现,其实她不是不知道应该跟朋友们说些什么。
她插不上话的原因是对他们的交流主题缺乏兴趣,于是也就无法融入。
但与此同时,她与极少数人却能进行非常深入且极为愉快的交流。”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她是“低取悦、高交往”型人。
按照Gallup天赋理论,有人偏向于深且少的交流,而有的人倾向于浅且多的交流。
前者被称为具有“交往(Relator)”天赋,后者被称为具有“取悦(Woo)”天赋。
· 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假如非常倾向于在短时间内与其中很多人建立联系,让陌生人认识自己,同时给人以长袖善舞、八面玲珑的感觉,那么你就很可能具有“取悦”天赋。
· 当你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假如并未表现出与其他很多人建立联系的倾向,你的表现非常低调,几乎不主动与任何人建立联系,或是经过较长时间后才能只与一两个人建立比较深的联系,那么你就很可能具有“交往”天赋。
· 如果你很喜欢人多的场合,喜欢穿行于多人之中,跟不同的人主动交流,那么你很可能就具有“取悦”天赋。
· 如果你只喜欢与一两个亲密朋友或家人在一起的时刻,跟很多人在一起总会让你感到不自在,那么你就很可能具有“交往”天赋。
假如你是一个具有“交往”天赋的人,那么你对人际交往的深度和亲密度就会非常在意,只有那些深入的、亲密的人际交流才是你真正喜欢的,而像蜻蜓点水般的泛泛之交,或是寒暄式的聊天,就是你不喜欢,也不愿去做的。
这时,如果你不仅具有“交往”天赋,同时还具有“思维”天赋,那么你可能就会对精神上的深入交流情有独钟。
因此,不论是寻找朋友,还是寻找伴侣,你都会有追求灵魂知己的强烈倾向。
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人会执着于“灵魂知己”,有人却对“灵魂知己”毫无感觉。
背后的深层原因是每个人都具有不一样的天赋,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自然而然、反复发生的思维模式、感受和行为方式。
这是由我们每一个人独特的遗传基因以及我们在16岁前与后天环境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强烈倾向和特点。
他刚刚转行,入职了一家集团公司,负责培训和企业文化工作,他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但问题是他是一个“低取悦、高交往”的人,因此也就非常慢热。
因为工作性质,上级领导对他的要求恰好与他的天赋相反,他们希望他能快速与各部门建立好关系,以便日后开展工作。
这可把他愁坏了。
这时,他无比羡慕拥有“取悦”天赋的人,同时也感到自己非常糟糕,于是求助于我。
在我的提问引导下,他开始逐步意识到,对“低取悦、高交往”的人来说,他也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特方式在快速与人建立关系这件事上,达到非常不错的结果。
具体怎么做呢?
可以先与一小部分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再通过这一小部分人作为中介,进而与更多的人建立关系。这样,他虽没有取悦天赋,无法在短时间内与大多数人建立关系,但是他却能够通过发挥好自己的“交往”天赋,达到同样的目的。
后来,他的确这样做了,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见,很多时候,我们感觉自己“社恐”,或是内向,或是非常不善交际,或是感觉无法完成与人际交往有关的任务,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能力,或是不如别人,而是因为我们没能看透自己独特的人际交往模式。
一旦看透了自己独特的人际交往模式,我们就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
什么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它说的是,不论任何时候,我们都能通过运用自己的独特天赋,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务。
作者:艾菲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