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1】
半场结束,我们不好意思再称呼对方的外号,改为了叫球衣数字。
思考分析:
作者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业余”和“职业”的实力悬殊。虽然自己是高中生,对方是小学生,在形象和体力上有着绝对的差距,但是瞬间被虐到最后连外号都不敢叫,这种戏剧般的张力,让人就很有画面感。用一种喜剧略带心酸的口吻,讲述了职业和业余间的差距。
回想自己,有时也会有这些“囧”事,曾经以为自己在画画上的天赋可以秒杀周围了儿童,我确实也有这个实力,但在我爸妈看见我这种绘画“天赋”而把我扔到绘画班去学习的时候,周围同学的技艺想想都会让我瑟瑟发抖。
所以这种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对比的手法,来讲述自身的经历,会让人产生联想以及画面感,虽然没有相同的经历,但是类似的经历就会被作者带出来,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运用这些夸张且有笑料的对比,会让读者更快进入你的文章。
【金句2】
说着说着,司机师傅情不自禁就开始飙了起来,我都是吓成了皮皮虾,司机就大笑起来,小兄弟,你职业赛车手这个胆子不行嘛哈哈哈哈。
思考分析:
作者的这个反应特别的形象,比喻也很贴切。相信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坐在别人开的车里,当车速一快,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先去拉车顶的手环,然后整个人就会四肢僵硬,蜷缩起来。所以这个“皮皮虾”的形容深得我心,差点要笑出来。
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片好的文章,就会有这么几个亮点来自于共鸣,让读者也能进入这种情景,回忆起这种感受,然后会心一笑。所以在写作讲故事的时候,我们可以多用一些形象的形容,这样会让故事更加生动,不会干巴巴地像是在记流水账。
【金句3】
有很多一开始抱着砸场的目的,中途又变成了小白兔的学员,后来在职业赛车里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思考分析:
这也是一个对比,一开始各个志在必得、凶神恶煞,到了训练的时候各个都软弱、敏感的像一只兔子。让人在阅读的时候就会有画面感。这种方式是很好的,可以让读者更加投入,可以跟着作者的节奏走。
【优秀段落1】
最后这场比赛没有下半场,对方教练终止了比赛,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于是活动直接进入到慈善捐款环节。我们上海高中联队的球员们在全场女生复杂的眼神中,排队上台,向捐款箱中火速塞钱,并在一片鸦雀无声中退场。
思考分析:
作者用了自己的故事来说明业余想和职业的比赛,总归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以自身作为主角,来隐射那些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可以hould住全场的人,结果只能给自己留下尴尬的回忆。作者很聪明的把这些道理具象化了,套到了每个人物身上。例如来自教练的蔑视,就是专业看业余的态度;例如观看比赛的女生们,就是一些围观群众,以为可以看到逆袭,结果只剩无语;还例如当事人,巴不得找个洞钻下去,或者洗去所有人的记忆。
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如果以后要写一些晦涩难懂的大道理时,我们可以用故事的方式来呈现,用不同的角色代表不同的立场,用故事的架构来传达给读者你想说的道理,这样会更容易被人接受,而且读起来更流畅易懂。
【优秀段落2】
人们乐意看到顶级格斗高手被民间摊饼大叔利用平时做煎饼所积累下来的技术所打败,也普遍愿意相信这样的故事,更津津乐道于捡到一颗仙丹,看了一本奇书,三天速成干翻一代宗师,归根结底还是这样的故事能爽到大家,产生一种“高人不过尔尔,说不定我也可以”的满足感。
思考分析:
这一段就是作者对自己观点的总结,类似于大家都爱看武侠小说,对小说里主人公的离奇经历感到羡慕,所以都会把自己代入这些武侠故事,想着我是主人公,我掉进了一个洞里,捡到了一本速成手册,出来之后就是天下第一了,这种暗爽的心理真的是每个人都无法抗拒。
所以作者在这里就很明确的指出来,普遍吃瓜群众所期盼的业余打败专业,只是来自于人们想走捷径的心理作祟。
这里用到了很多比方,而这些比方也是我们一看就能懂的。这让我想到我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文章里有一个观点是:居酒屋是第三个空间。读起来略干瘪,不太能让人记得住。
读了今天这篇文章,似乎可以改成:每个人经常生活的空间一般只有两个,家里的空间和工作的空间。在家里,你是属于家人的;在公司,你是属于工作的;只有在居酒屋,你才是属于你自己的。这个空间就是脱离了家庭和工作的第三空间。
这样似乎会好一些,让读者有更多的空间可以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
【优秀段落3】
九球天后为我摆球,我松江奥沙利文,还不得好好表现一番。对于这次的较量,我做好了应对的方案。我会多做防守,迫使潘晓婷尽量打远台进攻,等待她的失误,我再一剑封喉,用我的智慧和心态,弥补实力上的差距。想到这里,我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慢慢起身,抄起杆,一个大力开球。那个夜晚,我基本上只在干一件事情,就是开球。
思考分析:
这一段充分描写了一个业余选手想战胜职业选手,心里打的小九九。以为自己是全天下最聪明,最厉害的人,结果还是逃不过失败的命运。韩寒的文章你拆开看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平实的句子和一些身边会发生的故事。但是串在一起就变得有意思起来,这可能就是他的巧思。
记得读书的时候,老师布置一个读后感的作业。那个时候韩寒的《三重门》正卖的火热,班上有很多同学都去买来阅读,打算写一篇读后感,这其中也包括我。但是很多发现,我们愉快的读完整本书,却什么也写不出来。我们看了所有的故事,也理解了所有的故事,但是要写的时候,发现我们突然不知道整本书在讲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
先在想来应该还是因为太年轻,只被他故事的表面所迷惑,就像这篇文章一样,要反复读几遍才能发现原来作者没有跑题,原来他的每个故事还是紧扣业余和职业在说事。但似乎是故事写的太好了,会让人忽略其中的道理。所以他文章中段的总结就变得很重要,让人明白他还是在讲主题的。
因为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也很容易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忽略了故事背后要表达的观点。所以以后写作的时候还是要注意这些方面,故事只是皮,观点才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