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激励中的第三个关键点:短期报酬和长期报酬的匹配问题。
在很多企业里,都要搞经理层持股、骨干员工持股。为什么要给经营班子、骨干员工,甚至全体员工股权报酬呢?本质上,是要抑制相关人员的隐蔽信息和隐蔽行动,解决前面的课中所说的利益不一致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监督困难问题。
每个经理人的努力,都会体现为业绩。我们把经理人的努力分为两种:目标是为了短期业绩而付出的努力,我们称之为“短期努力”;目标是长期业绩的努力,我们称之为“长期努力”。经理人的所有努力,都是隐蔽行动,我们从外界无法观察,或者是观察的成本太高,无法实施。但是,在经理人的内心中,他是知道自己每做的一个管理活动,到底是对于企业的短期目标有利,还是对长期的业绩有帮助。于是,股东不知道经理人是怎么想的,就只能在报酬设计上做文章,希望由此调动出他的正确行为。
这里面最核心的一点,是报酬支付,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或者说是为了牵引,为了诱导出你想要的行为。在事先就讲好业绩目标,并且将业绩目标和支付报酬之间的关系说清楚,至关重要。
我们以前的课程讲了业绩的分解,讲了平衡计分卡,讲了标杆管理,讲了杜邦方程。其实,对于股东来说,与确定这些目标同样重要的,还必须要想好这些业绩目标里面,哪些是代表你的长期利益,哪些是代表你的短期利益。你要支付的报酬结构,就应该体现长期业绩和短期业绩之间的关系。
管理的一个原则,就是“谁抱球,谁着急”。
经理人拿到球后,头脑中就要不断地盘算。不是哪一天要盘算,只要在任期里面,每一天都要盘算。盘算什么呢?就是考虑自己的每一个动作,究竟是不是恰当地贡献给了企业的业绩目标。哪些努力是为了短期目标服务的,哪些努力是为了企业长期成长服务的。经理人所动的这些脑筋,股东其实是不需要知道的,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想知道也无法知道。在这种情况下,索性就不如什么都不需要知道了。因为有大的报酬结构那个框架把路线给锁死了,经理人一定会按照这个逻辑想问题,思考问题,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