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老实讲,我没太接触过心灵成长这一类型的书。读过《遇见未知的自己》,现在对书的印象已经不深了。但是在樊登读书会听张德芬讲新书,一个印象较深的片段是,她讲小时候被邻居性侵,但她把此事向很多人倾诉过之后,就放下了。因为不放下也无任何益处,向人倾诉第一遍悲痛欲绝,但第十遍第二十遍倾诉之时,已没有起初的强烈感情了。
同样,张善风这个名字是现在师北宸老师开营直播里听到的。对心灵成长一类书的认知,现在变为:听比读好。也许是因为樊登和师北宸都是善于提炼重点、善于讲书的。而自己读的时候,很害怕作者为了证明一个观点,反复绕着圈子说一两个很简单的点。对此我想可能是因为我目前状态对心灵成长没有太大的需求,我不像青春期和入社会之初那么纠结,凡事看得比较开,不太动怒,不太悲哀,不太忧虑。我想对于还在迷茫中的人,一个简单的观点确实需要不断证实,以说服他们。但对我来说,稍显冗长。
关于他反思对父母的爱只是爱欲,我觉得很认同。我有朋友曾有一个相处多年的异国男友,待到他们结婚,不足三月便离婚了。她说再也不考虑跨国婚姻,因为“你对他的好,你对他的付出,他完全不理解”。其实我想其中她最大的问题,就是并不懂她这位异国老公的需要,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儿强加于他。
我们父母这一辈人对子女的爱,常常就是这样,只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他们想要的样子,只是为了控制。我父母虽然没有明说,但我知道他们非常羡慕同事的孩子,就在老家报社当会计,“正式工”稳定的一辈子。最近听老家的朋友说那份报纸已经停刊,职工都下岗了。我没敢跟父母提起,不知这位会计今后会怎样,但从我自己4年事业单位的经历,还是挺为她担忧的。
所以到我自己面对孩子的时候,我很看重明确的“界限感”,我的人生是我自己的,我孩子的人生是他们自己的。孩子两三岁,通常会问“妈妈,你为什么要上班?”,老人觉得这是教育孙子辈孝顺的好机会,抢答道“还不是因为要赚钱给你买好吃的”。此时我会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说“妈妈上班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是因为喜欢现在的工作”,不管他们能不能听懂。我希望他们不要背负我对他们的“爱欲”的枷锁,而只是感受到我对他们无条件的爱。
看清爱与爱欲的区别,是我从《发现心智模式》中读到的最认同的观点,推荐大家也读一读,了解了这其中的区别,会爱得更轻松、更真诚、更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