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

(文章是本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好好学习,争取走出大山,走到山的那边。”那年,大姐从省师范大学放假回家,对我们小姐妹几个说。

“山的那边?在山的那边有什么呢?”刚到学龄期的我好奇地问。

“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山的外面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大姐如是说。

山外还有山?楼外还有楼?那得走过多少座山才能走到省城呢?楼是什么样子呢?从小生活在大山里,没有离开过小山村的我,听了大姐的话,产生了种种好奇与疑惑,并将“好好学习,走出大山”这个美好的信念深深扎根在幼小的心灵。

我们村不大,坐落于群山环绕的山坳里,不管向哪个角度抬头看,都是山,都是满目翠绿。村小学位于村西,只有学前班和一、二、三年级。到了学龄期的孩子,自己就会蹦蹦跳跳地跑去上学。

由于附近几个村子都不大,学生少,到四、五年级稍大点的学生便集中到邻村,凑成一个班级上课。

图片发自简书App

邻村小学位于村西北角的一片平整山坳里,四周亦被层层叠叠数不清的大山包围。从我村绕着山,沿一条小河岸前行,即可到达。我和小伙伴们每天早晚听着山雀啁啾、河流潺潺,趟过小河,步行上学。

邻村小学的操场紧靠一条沙土路,路宽3米,整条路是一个盘山而行的大上坡。站在操场向上望,山路崎岖而曲折,高耸入云端,与天相接。大人们讲,沿着这条路一直走,就可以走到镇上。

我常常站在操场上,仰望这条路,脑中奔出许多天马行空的奇怪想法:乡镇在山顶吗?如果是,怎么看不见?山顶那么高,站在山顶会不会采摘到云彩呢?走到山顶,就到了最高处了,再往哪里走呢……

直到我考上镇中学,真真正正地走过这条路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天真无知。原来这条路曲曲折折,像山歌里唱的那样“这里的山路十八弯”。爬到山顶,就能看到山后的两个村庄,还可以遥望镇上。山的那边是一个更大的山坳,四周是一样的群山环绕。在镇西边和北边各有一条公路通往外界,可到达相邻的乡镇。

来到镇上,我的第一印象是,镇中学比邻村小学大多了。邻村小学共有五个班级,而中学每个年级就有四个班级,全校共十二个班级。还有教师办公区、教职工宿舍区、学生宿舍区、伙房等区域。过了好几天,我才慢慢熟悉学校环境,感觉中学就像个小村庄,我就像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

一次课间,一位老师提前到教室。有同学问老师,“老师,楼什么样?”我一听还有跟我有一样的疑惑的人,便竖起耳朵听。

老师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刷刷刷画了几笔,说,“这就是楼。”

同学们纷纷伸长脖子看,只见纸上画了一个大长方形里面套了几排小正方形。同学们显出错愕的表情。

老师非常认真地说,“楼的外观就是这个样子,像一个竖起来的大火柴盒,上面的小正方形是一排排的窗户。楼高几层,就有几排窗户。”

不知是谁问了一句,“老师没画上楼梯,怎么上楼啊?”

老师郑重其事地说,“楼梯在楼里面,从外面是看不到的。也有楼梯建在外面的,那是观光楼,但那样的很少。咱们县城就有楼,你们有机会可以到县城看看。”

县城对山里娃来说,是很遥远的地方。我和同学们走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根本想象不出外面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楼对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来说,等同于海市蜃楼。

图片发自简书App

没想到,机会很快来了。初二时,物理老师领着我们几个同学到县城参加竞赛。终于可以到县城了,我满心欢呼雀跃,脑海里描绘着县城的样子,在心底默默画着一幢幢高楼,并涂上五颜六色的颜色。

那天,我们一大早坐公共汽车到县城。老师领我们在电影院对面的小摊点吃早餐。县城的早餐花样真多,火烧、包子、油条……每天吃煎饼卷咸菜的山里娃看到这么多花样,有点不大敢相信。一会儿到了上班时间,大街上人来人往,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议论着所看到的新奇景象。我久久凝望对面的电影院楼,因地势挺高,需要迈过许多层台阶才能到楼下,楼是三层,本身并不太高,跟我想象的有些差距,和老师画的挺像。

县城是一座山城,建筑物依势而建,多平房,楼都不高,多是三层。我们的考点在二中,二中差不多是县城的居高点。站在二中校园里,环视县城,县城建在东高西低的一个斜坡上,最西边有一条小河横贯南北,护卫着县城。县城周围的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隐约可见绿意浓浓。

来到县城,我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以为镇是比村庄大的山坳,县城是比镇大的山坡,它们虽大小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群山环绕。

这个想法一直存留在脑海,直到我到鸢都上学。

鸢都是地级平原城市。我报到的第一天,办完手续就很晚了,没顾得观察周围环境。第二天早上,站在校园里,感觉哪里有点不对,但又说不出来具体怎么回事。心里很纳闷。

捱到周末,同宿舍的姐妹到校园外走走。我们的学校建在郊区,周围全是庄稼地。看着一马平川的田野,我脱口而出,“怎么没有什么挡着啊?”

同学们问我,“你要什么挡着?”

“眼前……眼前……不对啊,缺了点什么?”我语无伦次地说。

来自沂水山区的同学提醒我“你是因为没看到山吧?”

“对对对!怎么没山啊?”

同学们哈哈大笑,“这是平原,有山还叫平原吗?”

在大山里长大的我,一直以为不管走到哪里,都会有山。原来,不是这个样子的。刚到鸢都,就颠覆了我这种固化的思维。

可别说,离开了大山的怀抱,还真有点不适应,好像失去了一份依靠和保护,心里空落落的。

没有山的鸢都,有数不清的高楼林立着。大街上,每天都是车水马龙。城市的繁华看得人有点晕眩,但逐渐地感觉到视野比以前宽广了。在这里,开阔了我的眼界,真正认识到了山外面的世界。

工作后,我利用闲暇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到全国各地旅游。读得书越多,走得路越长,越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更激励我发愤努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行走,才会不断地成长。说白了,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让我们走出大山,拆除心里的篱笆吧,走到山的那边一定会看到不同的景致。这些景致将会引领我们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地实现梦想。

作者简介:明月清风,喜欢阅读、旅游和古琴。喜欢在优美的文字中徜徉,喜欢用柔软的心触摸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能走多远,就看与谁同行。希望认识更多爱好文字的朋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感谢本期投稿的老师和朋友,是您的支持为《文学空间》带来更多的感动。 感谢本期投稿的老师和文友们:(排名不分先后)六...
    莲花墨阅读 4,837评论 10 23
  • 张王佳怡: 那是一座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连绵的山,是最难以翻越的山。 山的这边是一个世界,山的那边又是一个世界。...
    简约语文阅读 7,694评论 0 1
  • 再次触及《在山的那边》,久违的感动,我想,对于一个从山里走出的孩子,大概都有这种想法吧,正如王家新所问:“...
    豆言瑶语阅读 2,607评论 2 1
  • 我原来并不觉得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商洛山多,直到后来每个问我是哪里人的朋友,在得到结果后往往会补充一句,哦,那里山很多...
    浮光书影阅读 3,073评论 0 2
  • 前天爬了一趟天章塔,回来发现手指冻得快要长冻疮了。所以昨天一整天,我都窝在被窝里,好在冻疮又瘪回去了。今天怎么也躺...
    捉刀客王静阅读 5,526评论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