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咱们的“兵仙”韩信,用一场堪称“水利工程学奇迹”的潍水之战,彻底打断了项羽集团的脊梁骨,把他最后的一支强大的野战军团,送去喂了鱼。
此时此刻,战争的天平,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倾斜。西楚霸王项羽,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战神,现在,成了一个被彻底孤立的“独夫”。西边,是和他死磕了几年的刘邦;北边,是已经夺下半壁江山的韩信;南边,是被刘邦策反的英布。
他,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他就像一头被狼群包围的雄狮,虽然依然拥有撕碎任何一个对手的力量,但他,已经疲惫不堪,遍体鳞伤。
而刘邦,这位打不死的小强,在经历了无数次被KO、读秒、顽强站起之后,终于,等到了他吹响总攻号角的那一刻。
欢迎来到第十八章,一个关于“和约”与“背叛”的故事,一个“君子”,在这场流氓的游戏里,签下的最后一份“政治遗书”。
第一幕:霸王的“消防员”困境。
潍水之战的惨败,对项羽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恐惧。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失败的恐惧。
但他,是霸王。他不能退。他,依然,困守在广武山前线,和刘邦,进行着那场已经持续了两年多的、令人厌倦的“阵地战”。
然而,他很快发现,他要面对的,已经不仅仅是西边刘邦的正面阵地了。
在他的后方,在他的帝国腹地,一个叫彭越的“泥鳅”,开始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后院起火,焦头烂額”。
彭越,我们之前简单提过。他不是王侯,也不是将军,他就是个“野路子”出身的游击战大师。在楚汉相争的初期,他就在梁地(今河南、山东交界处),拉起了一支几万人的“敌后武工队”。
他的战术,只有一个字:骚。
他不跟你打正面,不跟你攻城略地。他就像一个幽灵,专门盯着你楚军的补给线。
彭越,可以称得上是世界游击战的祖师爷之一。他深刻地理解,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军队来说,最脆弱的,不是它的拳头,而是它的血管——后勤补给线。
项羽的军队,需要吃饭。粮草,需要源源不断地,从他的都城彭城,运到荥阳前线。彭越,就专门打这条几百里的运粮线。
今天,他带着几千人,在这里,烧了你几万石粮食。明天,他出现在一百里外,在那里,又断了你一支补给部队。
他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化整为零,钻进山里、沼泽里,你根本找不到他。
项羽,被他搞得快要精神分裂了。
他,就像一个“消防员”。 西边刘邦的阵地,是“主火场”,火势熊熊。 东边彭越的骚扰,是四处“点火”,防不胜防。
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离开荥阳主战场,亲率大军,回去“救火”。 史书记载,项羽“往来击之,常乏食”。他就像个陀螺,被刘邦和彭越,抽得团团转。
他每次一离开,刘邦,就趁机,向前推进,收复失地。等他气喘吁吁地,把彭越赶跑,再杀回荥阳时,刘邦,又“嗖”地一下,缩回了他那坚固的工事里,继续跟他大眼瞪小眼。
项羽是一头雄狮,但他最大的悲哀,就是他的对手,是一群狼。他可以咬死任何一头狼,但他永远无法,同时出现在所有的战场上。当战争,从“决战”变成“消耗战”时,他就已经输了。
就这样,来来回回,折腾了一年多。项羽,这位曾经精力无限的战神,被活活地,拖垮了。他的军队,疲惫不堪。他的粮草,消耗殆尽。他的锐气,被消磨得,所剩无几。
他知道,这场战争,再这么打下去,他,必败无疑。
于是,在公元前203年的秋天,项羽,做出了一个,他一生中,最不像“霸王”的决定。
他,想要求和。
第二幕:鸿沟的“君子协定”。
项羽,派了一个叫侯公的使者,去找刘邦。
这不是他第一次求和了。上一次,他想跟刘邦“单挑”,被刘邦用“十大罪状”,给骂了回去。
这一次,他的姿态,放得更低。
侯公,见到了刘邦,提出了项羽的和平方案。
这个方案,充满了诱惑力。项羽,愿意,以广武山下的那条鸿沟(一条古代的运河)为界,“中分天下”。 鸿沟以西,归汉。 鸿沟以东,归楚。
最重要的是,项羽,愿意,把他扣押了长达两年零四个月的人质——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和老婆吕雉,无条件地,送还给刘邦。
当一个绑匪,开始主动提出,要撕票,要释放人质的时候,说明,他,已经,撑不住了。
刘邦,动心了。他自己,也打累了。而且,能把老爹和老婆接回来,也是他的一大心愿。
但是,他身边的两个“顶级腹黑军师”——张良和陈平,却坚决反对。
他们,对刘邦,进行了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战略劝进”。
他们说:“大王,现在,绝对不能停!” “如今,我们汉国,已经拥有了天下的一大半,而且,所有的诸侯,都已经归附了我们。” “反观楚国呢?项羽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粮草也吃光了。这,是上天,要灭亡楚国的最好时机啊!” “我们现在如果放过他,不打他,这就叫‘养虎为患’啊!一旦让他喘过气来,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瞬间,就浇灭了刘邦心中,那点小小的“和平幻想”。
刘邦,是何等人物。他,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利害。
但他,表面上,却答应了项羽。
他,派人,去和项羽,签订了这份“鸿沟和议”。
在政治的牌桌上,信用,是最廉价的筹码。项羽,把信用当黄金,以为一诺千金;而刘邦,把它当一次性纸巾,用完就扔。这,就是“君子”与“流氓”的根本区别,也是,他们最终结局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203年,八月。 一份将决定天下命运的和平协议,正式签订。 被扣为人质长达28个月的刘太公和吕后,在家人的搀扶下,哭哭啼啼地,回到了汉军大营。
项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觉得,这场该死的战争,总算,结束了。
他,遵守了君子协定。下令,全军拔营,向东,返回他们的故乡彭城。
楚军的将士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他们,终于,可以回家了。他们,放下了武器,脱掉了铠甲,唱着家乡的小调,踏上了归途。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思念。
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在他们的身后,一双阴冷的、充满了杀机的眼睛,正在,死死地,盯着他们。
第三幕:“流氓”的背叛与最后的追击。
就在项羽率领着他那支,已经完全丧失了斗志的、疲惫的楚军,向东撤退的时候。
刘邦,也准备,拔营西归,返回关中。
张良和陈平,再次,拦住了他。
他们说:“大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现在!”
刘邦,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无赖的微笑。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他,悍然,撕毁了那份墨迹未干的和平协议。
他,下令,全军出击!追!追杀那支,正在回家的,楚国军队!
这,是楚汉战争中,最没有“道义”,也最“正确”的一个决定。刘邦,用他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冰冷的真理: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在通往权力的道路上,没有红灯,只有油门。
汉军,如潮水一般,向着正在撤退的楚军,发起了背后的突袭。
项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他,做梦也想不到,刘邦,这个他刚刚还在与之“划地为王”的“兄弟”,居然,会无耻到这个地步。
楚军,仓促应战,大败。项羽,边打边退,一路退到了一个叫固陵(今河南太康南)的地方,被迫停下来,坚守城池。
刘邦,则在后面,紧追不舍。
他,一边围困固陵,一边,向他那两个,最强大的“盟友”——齐王韩信,和梁王彭越,发出了“总攻”的邀请函。
他,对二人,许下承诺:“只要你们,率兵前来,与我,会师一处,共同消灭项羽。灭楚之后,从陈县以东,直到海边,这大片的土地,全都,分封给你们!”
他,要毕其功于一役。他,要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包围圈,将项羽,这个他一生的梦魇,彻底地,埋葬。
他,在固陵城下,等待着。等待着,韩信和彭越,那两支,足以碾压一切的,虎狼之师的到来。
然而,他,等来的,却是,失望。
第四幕:最后的“敲诈”与最后的让步。
刘邦,在固陵,左等右等,就是不见韩信和彭越的影子。
这两个人,在接到刘邦的“邀请函”后,居然,按兵不动。
刘邦,被项羽的反击,打得灰头土脸。他派人去质问韩、彭二人。
得到的答复,很现实,也很扎心。
他们的意思是:“大王,您之前,只是口头上,答应了封我们为王。但具体的地盘,怎么划分,边界在哪里,一直,没有一个正式的说法。我们现在,名不正,言不顺啊。” “万一,我们,拼死拼活地,帮您,打败了项羽。您,到时候,不认账了,怎么办?”
这是职场上,最常见的“画饼后遗症”。当老板,只知道给员工画大饼,许诺未来,却不给实际的股份和合同的时候,员工,在最关键的时刻,是不会为你拼命的。韩信和彭越,用他们的“怠工”,给刘邦,上了最深刻的一课。
刘邦,气得,差点吐血。但他,毫无办法。他,再次,找到了他的“首席人生导师”——张良。
他问张良:“子房,这两个混蛋,不讲信用。你看,怎么办?”
张良,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有效。
他说:“大王,事到如今,您,还在乎这些身外之物吗?” “韩信和彭越,他们之所以不来,就是因为,他们的‘名分’未定,心里不踏实。” “您,就应该,把这些地盘,实实在在地,分给他们!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王!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在为您打仗,而是在为他们自己的国家,打仗!” “只要,他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他们,自然,就会来了!”
刘邦,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但,他,也是一个,极其懂得“舍得”的人。
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吝啬;什么时候,该大方。
他,咬了咬牙,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让步”。
他,派出了使者,带着正式的、盖着汉王大印的“王之印信”。 正式,册封韩信为“齐王”,将从陈县到东海的广大土地,全部划归齐国。 正式,册封彭越为“梁王”,将睢阳以北,谷城以南的地区,全部划归梁国。
刘邦,用他最后的“慷慨”,买来了两位“战神”最后的“忠诚”。他,用土地,这种最实在的“股权激励”,将两个强大的“事业合伙人”,和他的战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他,输掉了眼前的利益,却,赢得了整个未来。
第五幕:垓下,最后的绝境。
当韩信和彭越,拿到了那份,让他们梦寐以求的“正式任命书”后,他们,再也没有了任何犹豫。
韩信,从齐国,率领着他那支,战无不胜的三十万大军,南下。彭越,从梁地,率领着他手下数万精兵,西进。南方的九江王英布,也率兵,前来会师。再加上,刘邦自己的主力部队。
一张,由数十路大军,近百万兵力,组成的,天罗地网,从四面八方,向着那个,还在固陵,苦苦支撑的项羽,收拢了过来。
项羽,知道,固陵,已经守不住了。他,被迫,率领着他手下,仅剩的,不到十万的残兵败将,向东南方向,突围。
他,一路且战且退,最终,退到了一个,叫“垓下”(今安徽灵璧)的地方。
他,在这里,安营扎寨。他想,在这里,喘一口气。
但他,很快,就绝望地发现。他,已经,无路可走了。
汉军的营帐,如同黑色的潮水,从四面八方,将他,和他的十万楚军,层层叠叠地,包裹了起来。营帐,连绵不绝,看不到尽头。旗帜,遮天蔽日,分不清颜色。
他,被包围了。被一个,他曾经,无比鄙视的对手,用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彻底地,包围了。
他,和他那支,曾经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江东子弟兵,陷入了,真正的,十面埋伏。
夜,很静。静得,能听到士兵们,沉重的呼吸声,和兵器,偶尔碰撞的,冰冷的声响。
项羽,坐在他那残破的大帐之中,喝着闷酒。他,想不通。为什么,会是这样?他,明明,赢了那么多场战斗。他,明明,是这个时代,最强的男人。为什么,最终,会走到,这个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在此时。一阵,悠扬、凄凉的歌声,从四面八方,汉军的营地里,随风,飘了过来。
那歌声,唱的,是他们,最熟悉的,楚国的民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歌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楚军的士兵们,听着这熟悉的乡音,一个个,都愣住了。他们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他们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和孩子。他们的斗志,在这一刻,彻底,崩溃了。
项羽,也听到了这歌声。他,那张永远写满骄傲和坚毅的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震惊和绝望的表情。
他,喃喃自语道:“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难道,汉军,已经把我们整个楚国,都占领了吗?为什么,他们的军营里,会有这么多的,楚国人啊?!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
一个英雄,一个时代,最后的悲歌,即将,在这片被歌声和绝望,所笼罩的土地上,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