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无锡被雪玩坏了。
在段子手高潮迭起的狂欢中,这条实在是令人拍案叫绝:整个无锡都在等雪,就像一个初恋的少女等待男友,又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所以,今天上一首很应景的诗。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备注:
衾,被子的意思。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难着。
全诗很好理解。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眼睛一睁,发现窗户外亮亮的,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
之所以推荐这首诗,一方面是配合这场据说今晚上会来的的大雪,二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学写作文。
别笑,我是认真的。
白居易是谁?在唐代,他可是被当时的人称之为诗仙的人物,尤其在日本,粉丝多了去了。妖猫传,妖猫传,妖猫传,说明一切。
好了,老师就这么敷衍了事地介绍完毕。
白老师小课堂现在开始。
一、角度
写雪一般写什么?
白茫茫,粉妆玉砌,银装素裹……颜色。舞翩翩,纷纷扬扬,潇潇洒洒……姿态。另外,就是千里江山万里白,无限天地一笼统的辽阔。
可是,夜晚的雪,可以写什么?黑咕隆咚,又在被子里躺着,什么都看不见。
白老师敲黑板时间:正面写不了,写侧面啊。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于是醒了,睁开眼睛,“复见窗户明”,眼睛看到了,明晃晃,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这两句,都是在写诗人的感觉,冷,明,却处处让人感受到雪的存在。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
所以,20个字,无一处在写雪的外形姿态,却从三个侧面反映出了雪重的实质,适时变换角度,令人耳目一新。
二、曲折
诗人明确点出“雪”的主题是在第三句。
“夜深知雪重”——诗眼是“知”。
诗人为什么会知?因为衾枕冷,窗户明,折竹声。“已讶”“复见”“时闻”,就是对“知”的反复确认。可是,他什么时候最终确认下雪了?换言之,他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下雪了?小白会这样写:今晚下雪,被窝里好冷,窗户看上去白茫茫一片,咔嚓咔嚓竹枝断了好几根。
老白可不会那么干。因为那样就没意思了,一马平川毫无波澜引不起兴趣。
白老师敲黑板时间:别急着一开始就把底都交代了,文似看山不喜平,有曲折才抓人。
看诗人写的这几句,像一幅拼图,触觉冷,视觉明,直到最后听觉声出现,才完成最终判定,板上钉钉——“知雪重”了。
三、浓淡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江州司马的任上。白先生的江州司马这个官做得可是大名鼎鼎,《琵琶行》最后两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处的江州司马指他自己,后来江州司马被用来代指一切官场不顺遂的人。
那么,白居易谪贬江州,心情自然是孤寂的。一首写雪夜难眠的诗,自然也是不快乐的。
再仔细读读,好冷的冬夜,诗人彻夜无眠,被窝里冰冰冷。睁着眼睛睡,所以才看见窗户明,能够“时闻折竹声”正是反衬出黑夜的寂静与孤独。所以,整首诗里充满了孤独寂寞冷的情绪,文字后面立着一个孤独寂寞冷的诗人。但是,我们不会觉得生硬,尴尬,因为这些情绪巧妙地和对于雪夜的刻画一起,浑然天成。
白老师敲黑板时间:抒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感觉不到你在哼哼。
白老师小课堂到此结束。
希望晚上下雪,明天有雪可以玩。
希望雪不要太大,水管里依然有水可以流,马路上汽车依然可以开。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