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把年龄段说的这么精确,是因为从孩子们身上感觉到,人类正在以加速度进化。三岁的葡萄去早教班上课,分享环节,她把一个瓶子说成了杯子。回家路上爷爷问,你怎么把瓶子说成杯子了呢?她说,那个瓶子名叫杯子!昨天晚上,她要吃饼干。我问她白天吃过了没有,她果断说没吃。我又说,你要跟我说实话呦,说实话有饼干,说谎话没有饼干,然后就有了一段神逻辑:“妈妈,我白天吃饼干了,我刚才没有说谎,我只是忘记了。”“不对吧,我怎么觉得你不像忘记了,你像是故意的。”“是的妈妈,我没有忘记,我是故意的。”过了一会儿。“妈妈,我刚才说的是实话,我不是忘记了是故意的,我说实话了,就可以吃饼干了。” 反思了一下,作为平等的对话主体,是我不够严谨,sorry,但作为你妈妈,饼干不给吃就是不给吃,very sorry。据我所知三岁的我,绝不会诡辩,要么就服服帖帖不吃了,要么就生夺硬抢干嚎大不了被揍一顿。除了神逻辑,她还很会见好就收,在找台阶和挽回颜面方面特别有一套。我吼她,她强硬地说,你这样我不跟你玩了!我说那太好了现在就结束游戏,她马上撤回对抗软塌塌地说:那可真是件糟糕的事儿啊!然后用眼睛瞟我。我们禁止她划拉我们的手机,于是她拿着镜子,对着她自己的脸,小手指划拉一下戳一戳,划拉一下戳一戳,自言自语地说,妈妈给我拍了这么多照片,删都删不完,可真烦啊!大家笑了,她又赢了。这样的故事身边群里的妈妈们也都一大箩筐。在成长这条单向街上,我们小时候的there是他们现在的here。所以呢,三十岁的他们是啥样,谁知道呢?但肯定跟我们不一样吧。啥时候看《菜根谭》合适,就看到时候的出版社(如果有)怎么考虑啦。菜有最佳赏味期,书也是有最佳阅读期的吧。彼得潘如果成年了看就没意思了,《菜根谭》如果小孩子看,也会犹如穿妈妈的高跟鞋拿爸爸的公文包戴爷爷的老花镜了,因为这是一本讲道理的书。什么时候会主动被说教呢?我觉得是要成年后,到社会中历练些许,对世相有了点见识,三观基本稳定,内核基本牢固的情况下吧。三观不稳内核不牢,听到些好道理,就觉得好对呀就这么办!隔天吃了亏又感慨亏了亏了臣妾做不到啊要不算了。再过两天一看这个道理也好对呀但跟之前说的不一样啊要不也走两步试试看?不知道是哪个大咖说的,大意是最可悲的事儿就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人生是自己的,要亲口尝一尝梨子的味道,形成自己的判断和标准,这才是所谓经验,今天跟着儒家,明天跟着道家,后天觉得厚黑学也有点意思。但该依据哪个呢?如果给你一大堆钟表,还都快慢不一样,当然不知道现在几点了。我觉得哪个都不必依据。遵从内心的感受去尝试,对了自有对的顺畅,错了自有错的坎坷,冷暖自知,因果自负,这样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好汉。对于好汉来说,现在几点了?你来告诉我,或者我来告诉你,一脸豪横!(开玩笑的)所以呢,当你翻开《菜根谭》,不觉得它端着,不觉得它唠叨,也不至于想拿来当格言指导自己人生的时候,那就是最爽的阅读体验了。就只是一个云淡风轻的朋友,来聊聊云淡风轻的话题,其间很多共鸣,很多释然,有时候觉得很妙,有时候觉得老生常谈,但也基本放弃了judge。这就差不多了。以及,现代出版社的蔡志忠的《菜根谭》解密,其实没有解密,但增添了许多趣味,是特别推荐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