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去托管班接孩子,都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在回家路上的十几分钟里,我会和孩子聊聊他在学校的生活、学习的情况,有时也会根据他在托管班玩的游戏和他续编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这段高质量的陪伴时间我十分珍惜。
昨晚依然按点去接孩子。他放学后一直上课外班、看书、写作业,没有进行户外活动。于是心心念地想去室外玩一会儿。
放在平时,这点合理的小要求肯定是要满足的呀。可昨天偏偏赶上我晚上要给孩子们上英语课,他那种想玩的期盼和没玩的失落瞬间席卷而来。
走出托管班,一路上开始大声指责并抱怨着,埋怨我没有脑子,怎么不考虑好时间的安排。诸如此类的话,引起路上的行人纷纷侧目。
刚开始我还以同理心的态度,倾听他说的,并适时地回应着他:今天确实有事,无法让他尽情地玩。
结果他越说越来劲,仍然不依不饶地指责着。我终于按捺不住怒气,制止住了他:有什么话回家再说,大街上你大吼大叫像什么!“
回家后,那种被人吼叫后的对自尊的侵犯让我开始正视这个问题。我并不介意他发脾气,一种需求未被满足肯定是心里有憋屈的地方,需要给他一个释放的出口,所以我允许他发脾气。
相比于发脾气,我更在意的是他说的话,那些埋怨指责让我质疑自己:为什么能养出这样出言不逊的孩子呢?为什么会这么不尊重父母呢?我开始审视自己和爸爸,是否平时会出现这样的言行。想了想,确实有时也会指责对方,但绝对不会用这样的言语啊。
我思忖了半天,他回来却跟个没事人似的,该吃吃,该玩玩。忽然,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孩子口中的“没有脑子“和我们所认为的”没有脑子“根本不是一个意思。他的意思是指我们没有把这件事安排好,而安排事需要脑子,那就说明我们没有脑子,这是一种具象思维的表现形式。而大人如果说出这样的话,则已经带有了贬义甚至骂人的意味。对于孩子,他不会将”没有脑子“和骂人划等号。这就是我们之间理解的差异。
想明白了这件事,我要借着这个机会让孩子明白生气的时候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有些话说了就如同泼出去的水,很难再收回来,而对别人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永远无法抹去的。
我拉着他的手,走到沙发边,非常认真平和地对他说:“你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撒火,可以发泄,可以说话,但你只需要描述发生的事和你自己的感受就可以了,不要对别人评论。描述事实和你的感受会让妈妈真实了解你的需求,而你对别人评价只是你的想法,无法让妈妈了解你到底想要怎样。以后有话好好说,学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想接下来的事了。
听完这一番话,他也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当然,对于低龄儿童来说,我不会奢望讲一遍道理他就能铭记于心。这样的教育要反复贯穿在他的日常生活和言行中,才能真正影响他的思维。
所以,对于这头咆哮的狮子,我既没有当绵羊,任他随意发泄,也没有当猎人,把他的情绪压制。我允许他咆哮和释放,同时,教会他怎样咆哮才能与他人产生良性的沟通。这就是为人母一生的职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