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朋友的喜帖。我第一件事情是打开淘宝,开始找婚礼那天要穿什么。
接触美学两三年,还是会碰到这样的时刻:重要的场合没衣服穿。
但我不会因此否定学习美学的价值。我现在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喜欢什么,在特定的场合需要呈现什么样的形象,所以买到中意单品的机率也就高很多。
记得写作课里粥老师引用过李笑来的一句话:
审美常常并不需要知道原因,但创造美的人必须有方法论,否则无法持续创造。
这点放在形象上也是一样。
有一套自己的美学逻辑,才能在形象上、生活中持续的创造美。
很多人到店里买衣服喜欢让店员搭配好了成套买,店员的目的是销售,遇到功利点的,才不管衣服是不是真的适合你,她们有一百种方法把黑的说成白的。
谁都没办法抵挡“好看“攻势,大家都是心甘情愿刷卡买单,但回去后冷静下来,很多衣服都压箱底了。
消费冲动人人有,但如果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其实不会那么容易被别人的说法左右。
当然,培养审美也不是一撮而就的。
工作中接触过一些人,她们都有变美的想法,但不能接受慢慢变美。她们可能不知道,所有看似立竿见影的方法都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现在,抖音上有很多素人改造的号。他们的套路其实是找个素颜的人,给她们化妆、再换套潮一点的衣服,拍个写真。1分钟的视频里给观众们的印象确实是改头换面,但卸掉这些东西后,这些素人还是原来的样子。
长期主义在任何事情上都适用,这点在培养审美上也是。我自己就是在学习、积累和试错中才慢慢知道自己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过程至少一年。现在我也不敢说自己多美,风格多独特,但在明白美学逻辑后,我更能在喜欢和适合之间做出平衡的选择。
长期主义在多数改变的过程中都显得比较痛苦,但在培养审美上却是一种享受。每天看到美好的东西,洗眼睛又带来好心情,多治愈啊!
最后,用我喜欢的博主@大迪 的话分享给大家:
「审美培养不是强加于偏好,也不是定义绝对性的高低,而是在更广阔的范围,更自由地做出客观通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