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哐当哐当,火车行驶在边境附近,K打头,绿皮。这是我第一次离开家,草原仍旧是青绿迷蒙,从北国到冰城,相距不远,但目的地却因陌生而显得前路茫茫。
一、 初识。
和想象中的全然不一样,大一校区狭小偏僻,比高中还不如。军训完就开始上课了,因专业缘故,我们需要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对于手中可以借书的学生证,我并没有让它发挥作用,因为从小到大自己压根儿就没有借书这个概念,我经常去旧书店书摊找书。这些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从小听过的记录人们苦难中奋进的《平凡的世界》,记录李开复优秀的另一种青春的《世界因你而不同》,都是10块、20块,蝇头小字写成、很厚却轻的盗版合集,发黄,毛边儿,脱页,sorry印成sony都不稀罕,封皮都有可能和内容不一,张爱玲的经典短篇甚至被置换成一段穿越故事,读完还浑然不知,等同学告诉我主人公都不对,我才恍然大悟,白读了。很感谢这些书,否则在这偏远的校区,大一没什么事儿干又想家,只能逛街去网吧了,读书算是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之一。
大一经常去对面教学区上全天课,午饭后不想去教室,又懒得穿天桥回宿舍,没地方去了。于是我第一次踏进了对面的图书馆,这个五层小楼。正对门十几步摆着两排自习桌子,墙上挂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几个金字。我走到了三楼期刊的阅览室。当我握着铁质长长的代书板的时候,最大的感想就是以后再也不用买杂志了,上大学前要是有这条件多好,站着翻几页,时间匆匆而去。看完趴桌子午休会儿,惬意。知道了这么个好地方,我就经常光顾这里了。后悔自己买了那些盗版,舍近求远忽略身边的宝藏。当我不想听枯燥的选修课时,当我想躲开教室嘈杂的晚自习的时候,当我想读读最新杂志放松的时候,当我无所事事大脑空空时,我就会不自觉地走进这里。在我进入大学三个月后。
结课后的一天,省内同学都回家了,学校里没几个人,我不愿复习考试,也不想在宿舍睡觉,没什么意思,遂来图书馆待了一下午。到晚上阅览室只剩下我一个人,读着从小耳闻的《挪威的森林》,书中的孤独感涌了上来,入之甚深时,嗬呼~砰噗砰噗砰噗,窗外竟然放起了礼花,窗边的我看呆了,图书馆是如此寂静,花炮盛放得如此绚烂,在深蓝色天空中,花朵,星星一点一点地升起、交错、跳跃、不见,似乎只展现给阅览室,放给我一个人看,寂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冬天里宁静温暖的欣喜。那天夜里的这一刻,成为我大一时光中最美好的回忆。
二、驻足。
时间真的像坐上了窜天猴一样,拖着几大包行李,我就这么步入了大二。
校园大了很多,图书馆的规模也随之扩大,五层,有期刊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社科阅览室,文学阅览室,历史地理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大一校区的书无序杂乱,想找哪本书就靠挨排一个个看。因此刚来这新馆时我彻底蒙了,不知道书是怎么放的。在图书馆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如何检索书,简单了解了书侧面索书标签的含义,最常读的是I打头和K打头的。学生证可以借五本,抱着书,心中甚是幸福。在这儿我结识了大学时代最好的朋友,我俩同专业,经常在文学馆碰见,看到对方满架子寻找就指一指老师让读书的位置,你的借满了用我的,或者我看完给你,你去还,合作愉快。图书馆离宿舍较远,我们约着九点闭馆前在一楼门口见,我特别喜欢听到朋友在二楼呼唤我的名字,我俩互相再比一个OK的手势。在路灯下我们漫谈着白天的课,老师,对读过的书的看法,同学关系,烦恼,甚至我们一直不得解的大学的意义。我俩的看法很浅,幼稚甚至可笑,却自得其乐,一直走回宿舍。再想想还有什么没唠到的,明早教室见,明晚图书馆见。
阅览室不允许带包,做笔记不方便,因此我也常去自习室。在这里可以发现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理科或者经济管理类需要算题的同学多是四五个抱团,不会了可以探讨探讨。西语系的总会带着耳机练习册还有翻得黑黄的字典,学中文的我们多是独行,读着本不那么实用的小说,传记,沉浸在云边,暂时抛开未来的压力,幻想着能够诗意地栖居。图书馆的走廊也是个热闹的地方。读英语的,练讲课的,准备考试的。在葡萄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交加中,捧着本橘黄色古代汉语嘴里不停反复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一定是文学院的学生。对着墙恨不得把整本书拆开塞进脑袋里,每年冬至考背诵前我们都在心里默念千万别抽到《离骚》这种怪家伙。背东西不是件快乐的事儿,我时常会溜号透过书本瞅瞅墙上的字。“我一定要考上××的研究生,等我!”“距离四级还有××天,坚持!”“要毕业了,祝我顺利找到好工作。”我也曾经写下过自己的心愿,没有实现但我还记得。这些墙见证了我们在这里的点滴,希望不要被粉刷,让这些心愿都留下来,帮以后的我们想起那时候的自己。
图书馆作为学习的最佳场所,其位置极其有限,因此排队是开馆前每天都会上演的大戏。六点开门,5点半队伍就甩到了二十级台阶以下。大钟敲完,万马奔腾,同学们四下乱窜踩着风火轮奔赴自己的习惯地点,手套帽子掉了坚决不能捡,等一弯腰起来会发现所有桌子上占满了书包,课本,水杯,外套,笔袋,卫生纸甚至拖鞋。近期末考研尤甚,捡漏都难,找到一个无人把持的座位能保证你一天的好心情,梦里都笑。有一次我没排队,晚到半小时后还找到了一个位置,暗喜,等我把书搬来后才发现,这张桌子无人问津的原因是顶上的灯管坏了,一闪一闪,这是地下自习室得全天开灯。考虑到别处没地方了,我还是伴着纠结,在忽明忽暗的灯下感受了一天阴晴圆缺。有个座儿不错了,要求什么靠窗环境好。
有一年冬天冰城没下一场雪,第二年春天为了补偿前一年落得很厚。看着窗外白色的一片片,图书馆像是一座城堡,在铁灰色的天空下,外面草枯寒冷,城堡内是年轻人明亮的眼睛,飞奔的大脑。我和图书馆已经很熟悉了。过去总认为图书馆是可有可无的存在,想学习可以找空教室或者宿舍自习室。但我每次还是走进这里,当我因为同学出尔反尔伤心的时候,当朋友不理我把我扔下走了的时候,当我考试失败叹息无奈的时候,只有图书馆能收留我。在这里体会到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敬佩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的执著,感受高更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徘徊的心情。我这只井底之蛙,在这里也也望了几眼远方的天空。
三、回望。
毕业后回到家乡,感叹家里也有了小时候听过但没见过的图书馆,我经常来到这里,复习考试,看看闲书,图书馆给人一种踏实感,家乡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这儿。比尔盖茨说过,不消灭书本和纸张死不瞑目。那我们以后都拿着手机、平板和kindle?想想都觉得有点儿可怕。我还是喜欢书本的感觉,黑色的字印在雪白或者泛黄的纸上,一个个呼之欲出。
离开学校后我时常想能回去多好,想读完超期几次也没看一眼的书,想去走廊背一背老师抽考范围外的古文,想不偷懒早起多去排几次队占个好位置,想早点下楼不让朋友在门口等我那么久……不可能再重来了。此时此刻的我只能借用川端康成的一句话表达我对图书馆的思念:我将终生向往你,回忆你,感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