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双标党,就是严于律人宽裕律己的人,不是泛指一类人,因为我们的一生当中,总会有双标的时候,差别在于自己是否能够意识到,并且刻意的去降低自己双标的概率。
定义之后,是今天早晨开车时的灵光乍现。当时正在听德川家康的传记,其实内容并不相关,只是那书在总结和纵览德川家康的一生时,提到了一个经典的故事,织田信长,丰田秀吉和德川家康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的不同答案:如果一只画眉鸟不开口叫怎么办?织田信长回答是杀之,丰田秀吉的方法是诱导,德川家康则是等待,这个回答像极了三个人奉行的人生信条。站在中立的角度看,三个人都是那时代的枭雄,但传记的末尾却流露出对德川家康“忍耐”信条的认同感,一方面确实最终笑到最后的是德川家康,另一方面德川家康更大程度的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架构,“业绩”更优。
我并不是不认同作者的结论,只是突然想到为什么大家更容易认同这样的结论。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在看待历史人物时,掌握了大量的信息,相当于站在上帝视角,用结果去找原因,这种逻辑方式最容易得出结论,因为去挑战与结果不符的原因难度显然更高。
然而,当我们回归自己的生活,信息往往是单向的,不充分的,你能看到的最多的信息是与自己相关的,这个时候同样是“上帝视角”,让你倾向于得出对自己更有利的答案。所以我相信,大多数时间,我们的双标并不是一种无理狡辩,而是没有充分去掌握对方的信息,直接按照自己的故事得出的结论。这种双标的解决方法,就是跳出自我中心,在设定标准,提出要求之前,先尽量掌握更多的双向信息,不轻易结论化。
还有一种双标,是基于习惯的双标。过去的时间内,有些事情是如何进行的,有些人是如何与我相处的,一旦这些事情或这些人偏离了习惯,就会产生对方就是错误的想法,这种双标,本质上是一种线性思维,只看表象不看原因造成的。想跳出这种双标,首先要想清楚为什么,事情发生了偏离,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可见我们变成双标党,一方面是“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作祟,一方面是只看现象不探究why的做法影响。为了避免变成双标党,自我反省,多去共情,更深入的思考事物的本质,会有很大帮助。不变成双标党,间接的帮助我们以更豁达的眼睛去探索这个世界。
最后一种双标,是根深蒂固的,即认定“我”就是故事的主角,过去的习惯不可被打破,遇到这种双标党,最好的解决办法是敬而远之,踢出自己的优质世界,不让自己被他们影响。因为我们自己想要做到客观和不双标已经很难,如果身边再站着一个双标战神,那是不是太艰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