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真的是一部好片,特种兵的成长线非常戳我,想从这个角度写一下小评论。
两个年轻的特种兵,都是个人能力出众而经验不足的。可以说是导演眼中的同一个人,两个结局。
年轻士兵的成长两条线,一边是狙击组李懂,另一边通讯兵庄羽。
导演明处着力的是李懂的成长线。第一场直升机上的解救人质的战斗,李懂作为观察员的能力是非常突出的,辅助罗星打出了漂亮的第一枪。但是到了追逐海盗的时候,机枪扫过来,李懂明显的紧张和躲闪,罗星伸手护住他:稳住,稳住。此时李懂心理波动上来之后就没有尽快的进入状态,之后罗星推开他自己上,然后中枪,顾顺上场。
顾顺到来之后,对李懂直接是挑衅一般的“比一把”,不是罗星带小徒弟一样的安慰鼓励。遇到李懂战场上紧张下意识躲闪的时候,命令“别动!”;进入安全区之后再带着调笑的跟他讲:战场上子弹躲不掉。之后公路上被伏击,迅速进入战斗状态的顾顺对慌乱躲避的李懂是直接喷:“愣着干什么,把枪捡起来”。被喷之后,李懂只短暂的愣了一眨眼的时间,立刻就地一滚捡起了枪准备战斗。从这一刻,李懂开始了他的脱胎换骨。不但可以独自吸引火力并找到机会压制敌方狙击手,为己方狙击手提供作战环境,在后期小镇巷战的时候也开始独当一面,最后顾顺一枪命中敌方阴影中的狙击手一场戏,其实是李懂控制的进攻节奏,是由他主导的战斗。经过这几次战斗和身边两个主狙击手的调教,李懂飞快地完成了他的成长,顾顺负伤后他打出那一枪,几乎是顺理成章。
狙击三人组,可以说是超级经典的电影成长线,大哥哥型老搭档的受伤退出+新锐搭档的挑衅-磨合-指导+年轻队员的成长蜕变,百试不爽的抓观众的套路。老,但非常有效。
这种三人组合,最容易让人思考的就是“如果”。如果罗星没有受伤,罗星的鼓励和引导策略下,李懂的成长是不是只是慢一点?如果罗星没有受伤,罗星李懂的搭档是不是依然会成为非常有力的另外一对狙击手?如果罗星没有受伤,李懂不在这场战斗中打出这一枪,凭借他优异的个人素质和经验的积累,是不是一样可以在下一场,下下一场战斗中完成他从观察员和助手到主狙的蜕变?
这种如果,在之前的影片中几乎没有人回答过,因为人生没有如果。
但是在红海行动中,导演用另外的一条暗线,庄羽的牺牲,回答了这个问题:战争从来就没有积累,经验来自于死亡。
庄羽的个人素质,同样非常优秀。导演借副队长的口,说出了这个毋庸置疑事实。做了那么多次演习,训练,层层筛选,能成为蛟龙的每个人,都不存在不合格的问题。但是上了战场,没想过遇到迫击炮直接打中车队,没有准备,不知道敌人在哪,甚至炮口偏那么一点,就没有反击的机会直接牺牲。
在这种残酷的断肢残骸面前,庄羽精神压力过大,无法承受乃至于怀疑自己,都是非常正常的。副队长的鼓励让他重拾了一些信心,但是悲剧悄悄从这里开始的。他虽然重新收拾了情绪,进入小镇之后的通讯架设,通讯断掉之后重新检查天线,导演的镜头表现出年轻士兵整个人都稍稍有些沉闷,能感觉得到他强打起精神在克服自己的恐惧,但不自信情绪仍旧在蔓延。所以在看到天线断开了连接之后,只是忙于重接,而没有谨慎的观察四周,以至于被敌人发现而不自知。直到最后的突围,大批的叛军直对着他所在的做饭的小院子涌入,可能他仍不一定明白,对方是专门针对落单的他,有备而来!
庄羽的牺牲在导演的镜头语言中早已明确的告诉了观众,悲剧无可避免。正面接敌之后,手指被打掉,抢枪的过程中被敌人扑倒在地连插数刀,又被第二个敌人抱住了腿,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拼死一搏,徒手打死打残两个敌人,挣脱了束缚,喘息着蹭坐了起来。浸饱了鲜血,年轻的士兵似乎已经成长起来,在观众松了一口气的那一刻,一串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被他打残的叛军在最后一刻抬手射击,然后死去。
关于庄羽的最后一刻,导演在很长时间的坦克大战之后,才切换回了画面,撑着最后一口气的通讯员,爬过去奋力伸手稳稳的把摔成两半的通讯装备按在一起,信号灯终于点亮。这一刻,庄羽才真正的完成了他的成长,然而他的鲜血也已经流尽,再也无法等到救援。
李懂和庄羽,同样年轻的特种兵,同样面临紧张和失措。只是偶然,一个被迫强制成长,而另一个仅仅慢了一步。
结局便是李懂活下来,而庄羽牺牲了。
其实如果,如果被打残的那个叛军没有最后的一抬手,经过这一场硬仗,庄羽等来了救援,他同样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特种兵。
然而,没有如果。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所在。
ps,很多人都说石头的牺牲特别的悲壮,哭得哗哗的。然而我在庄羽的镜头回闪,嘟着嘴微微笑着跟副队长击拳的时候特别泪目。导演太会塑造人物了,看似两条线,两个不同的人,实则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