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吃饭的时候,我随口问婆婆:“怎么这段时间不见楼下那个坐轮椅的老头了?
“听说前几天去世了!”婆婆说。
“去世了?”惊叹之余我又加了一句,“这下好了,那个老太太总算是解脱了”!
……
楼下的老太太不到60岁,但是整个人的头发几乎已经全白了,背驼的厉害,这样显得她的年龄更大,个子更矮了!以前下班回家,总能看见老太太推着老头在遛弯,轮椅后面还挂着一个装着各种小零碎的大袋子。老头长的很胖,以前应该是那种很高大的人,坐在轮椅上的时候,从正面看,几乎看不到后面推他的人。
因为脑溢血老头全身瘫痪,生活无法自理,一切全凭老太太来打理,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然后到早晚推着轮椅带他出去遛弯,这一照顾便是十多年,我想她的背也就是这样越来越弯的。听婆婆说,老头没生病的时候特别气派,高高大大、身强力壮,不过脾气及其暴躁。那时候一顿饭他可以吃4个鸡蛋,爱吃猪头肉、喝酒,对待现在的老太太也不是很好,气急了也会动手打她。这么过着生活也还挺好,只是忽然有一天就他因为脑溢血瘫痪了!发脾气、大喊大叫,甚至拒绝吃药、吃饭,他用各种自己能做的事情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虽然老太太也觉得特别委屈,但是每次都是含着泪全盘接受了!
老头的儿子是个焊工,就用废旧的下脚料和两个自行车轮子,为父亲“量身定做”了做了手推车。手推车不仅轻便,在作为下面还可以放好多东西。为了让老头的接受现实,老太太也做了很多努力,每天早上推着老头出去吃早饭,吃了再去遛弯;晚上吃完饭继续出去溜。
为了不给儿子增加额外的负担,老太太开始捡垃圾的生活。每天在遛弯的时候,她会沿着路边的垃圾桶,一个一个的找,老头也特别听话,每次都静静的等着。等到座椅下面的大袋子都放满了纸盒和塑料瓶,他们也就往回走了!
时间长了,老头也有点烦了,因为总是同样的路线、同样的风景。发了两次脾气之后,老太太开始隔三差五的推他去赶集、逛超市。有一次他们从城西跑到了城东那边的一个大公园,回来的时候带的水喝完了,于是顺道去了一个同乡家接水。同乡一听当即骇然,留他们在家吃了饭,然后开车送他们回到家里。要知道从我们住的城西到城东公园,单程就有10公里。
再见到楼下的老太太,已经是很久之后的周末。还是和原来一样,推着那辆手推车在捡垃圾,背一样驼,头发一样的花白,只是整体的精神没那么好了!
和婆婆一聊才知道原来并不是如我所想她解脱了。
老头走了以后,家里忽然就变得空荡荡起来,原来规律的作息时间也因为那些再也不用做的琐事而变得混乱起来。不用早起、不用按点做饭,不用按时出去遛弯,也没有人“啊~啊~”的叫她,忽然间多出来的大片大片的时间让她有些不知所措,总是一个人让她觉得孤独太多、生活无趣,她也更怀念有老头时候的生活了!
婆婆和她聊天的时候,听她的诉说,两个老太太都仍不住掉了泪!
她说:“老姐姐,你们都以为我伺候老头天天受罪,可我一点也没觉得,我开心着呢!我们都老了,就算他变得再傻,我再累,我也愿意他活着。他是我的伴儿,我有说话的人。现在他走了,我活着也没啥意思了!”
一直以来总觉得老太太很不幸,这么大年纪不仅不能享受天伦之乐,还要照顾那么一个“病人”,累的腰都弯下了。看到他们在一起时,我们脑中最先出现的便是“真可怜、真不幸、真是辛苦”之类同情的词语,甚至看到坐在轮椅上的老头因为觉得老太太可怜,都忍不住讨厌起老头来,觉得老头的存在对老太太来说肯定是一种不幸、灾难,甚至希望他早点“离开”。但是当了解到真实的情况时,心里却不禁伤感起来,也自责自己曾经对于老头的错误“厌恶”态度。
想起《沟通圣经》上在别人沟通时在倾听方面一个理论:对于别人遇到的事情,我们要用同理心去倾听、去感受,而不是用同情心。同理心和同情心字面上不过相差一字,但是意思却相差甚远,效果也有天壤之别。同理心是站在别人的立场去体会他的感情,而同情心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别人的心情。而对于这位老太太身上发生的一切,我们用的就是典型的同情心。我们觉得她解脱了,我们觉得她太可怜了,我们觉得……,整个事情中都是我们觉得。
有太多的事情我们都会用“我们觉得”去了解“真相”,以为这就是事情的真相,以为 “我们觉得”就是经历人的真实感受。我们总用我们有限的了解去猜测所有,管中窥豹,用一点去勾勒全部,然后把蒙蔽了很多真实的幸福和美好。事实上太多时候你以为的“不幸”仅仅只是你以为,事实却并不是那样。
同一件事,你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你的视角不一样,那么在感受和认知上也会有着巨大的差距,甚至南辕北辙。所以,别用你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幸福,也别用你的“我觉得”去会意别人的感受,不用评价、不用批判,给一些同理心的理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