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静波
小时候经常听蠢男人怕堂客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这样的,一对夫妻,名与姓不记得了,堂客很节约,很会持家,男人则好吃又怕堂客。每每男人想吃肉恰酒,堂客总是不允,总说要等来了客再吃。于是,这男人想吃肉的时候,就到路上拉人来家里做客,他就可以陪酒吃肉,还不会挨堂客骂。讲的人觉得这是个笑话,我们却觉得这个男人还是蛮聪明的。
我们那儿好像谁家都这样,家里有了什么好东西,妈妈们都会留着,留着等客来了吃。我妈妈就是这样,总是要留着,那时没有冰箱,东西只能放到谷桶里,如果很长时间没客来,东西就坏了,只得扔掉。我们小孩很有意见,但也没办法。所以就盼客来,客人来了,每个孩子都会热烈相迎,绝不会冷淡。
家家都这样,小孩就特别喜欢做客。“做客三天饱”回到家,不仅肚子鼓鼓囊囊,衣服口袋、裤子口袋也会鼓鼓囊囊。那沉甸甸的、触手可及的、随时可以掏出来想吃就吃的炒玉米、炒黄豆、炒豌豆、炒花生、盐姜、粑粑、爆米花,每一颗、每一粒都是快乐、幸福和骄傲。我们小时候沒有爸爸妈妈同意是绝不能拿别人东西的,别人给也不能拿。但在别人家做客,比如拜生日、拜年、拜中秋节,主人家打发的东西是可以拿的,不会挨骂。
每次做客回家,我奶奶就会笑眯眯的问喝了擂茶吗,喝了伴茶(鸡蛋面、红薯粉一类,比擂茶更隆重)吗,有碟子料(喝茶时摆放桌上供人吃的各种吃食)吗,吃饭有几个菜,有鸡吗,有肉吗,有鱼吗,打发了什么东西给你?每一个问题我们都会详细汇报。吃的越好,描述时就越神采飞扬。如果没喝到擂茶,泡茶也没喝到,甚至煎茶、白开水都没有,那就说明在外受到了简慢,我们就不描述,奶奶也不问了。这种情况是很少的,我没遇到过。如果有人遇到,那村里都会传开,不仅客人没有面子,那主家就更没面子,会被人笑话的。
这种把好吃的留给客人的做法,在我老家桃江泗里河被称为“省口待客”。后来和很多外地的同学聊起,外地也大都有这种情况。有人说中国人对客人比对自己好是传统。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常常要求牺牲个人,成全家庭。有时也要求牺牲自己成全他人,但这个他人,往往家族内的成员。客人不是家庭成员,也往往不是家族内的成员。为什么外来的客人比自己家的人,比自己家族的人更重要呢?家庭、家族、集体、国家都比个人重要,都要求个人为之做出牺牲,但这个家庭、家族、集体、国家,一定是个人所属的。中国传统中从来不曾把自己家庭、家族、集体、国家之外的其他人放在高于自己的地位。按照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的描述,中国人的人际关系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种人际关系都是以“己”作为中心,离中心越近关系越亲,越远关系越淡。那如何解释中国人越过自己最亲的人去省口待客的传统做法呢?我妈妈当年为什么要把好吃的留给客人,不给我们自己吃?我奶奶又为什么问的那么细?
根据当年的观察和现在的思考,大概有这么几方面原因。一是当年实在太穷,客人来了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招待,只能平日里积攒。二是面子问题。尽管当年政治上是越穷越革命,但人们是绝不肯让人觉察自己的困顿的。有的堂客们甚至在炒完菜后在吊锅里抹一层油,油光光亮闪闪,让即将到来的亲戚朋友看到,知道她家伙食吃,很有面子。(当年我们乡下,厨房客厅是一起,在房子中间挖个火坑,火坑上挂个梭筒勾,锅吊在梭筒勾上,客人来了就围着火坑和吊锅坐)。客人来了,特别是娘家人来了,当然要打酒割肉,这是一个显示生活优渥的机会。三是礼尚往来的要求。你到别人家做客,好茶好菜好酒吃着,别人来了当然要好生招待。当年我奶奶如此仔细询问,一定是这个原因。我奶奶是我见过的特别聪明善良讲礼性的人。
富裕起来之后,泗里河很少有人家需要把好东西留着客人吃了。因为,客人来了,他们随时可以拿出好东西给客人吃。特别是来自城里的客人,吃乡下的东西,什么都好吃。面子也罢,礼尚往来也罢,都不需要再省口待客,让孩子以为爸爸妈妈把客人看的比自己更重要了。
既然,招待客人不再是难题,主客两方的交往也更加轻松频繁,某种程度上也更坦诚,礼尚往来就少了计较的意味。
不过,年少时那种被人竭心尽力善待的感动与喜悦,仍然让人追忆。
20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