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浅绛彩瓷与广彩瓷
景德镇的浅绛彩瓷,装饰简约雅致,颇具文人画的气韵。广彩瓷器,以绚丽华彩而广为人知,器身满绘图案,构图丰富紧凑。景德镇与广州两地相隔甚远,地域文化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差异。景德镇的浅绛彩瓷和广州的广彩瓷,这两种瓷类看似不会有交集。清末民初,它们却呈现出相似清新自然的风貌,在彩瓷界中引领了新风尚。
一、浅绛彩瓷
浅绛,取自国画术语,“绛”是国画颜料中的赭色,“浅绛”以水墨勾勒山水轮廓,再染以浅赭、淡青等浅色,整个山水显得素雅宁静,寄托淡泊明志的情怀。总体风格淡雅的山水画。浅绛彩,顾名思义,采用浅绛的国画技法绘制的釉上彩瓷。浅绛彩的色料不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因而无粉质感,釉彩层薄,给人以浅淡清雅之感。
晚清咸丰年间,在景德镇彩瓷颓靡之时,浅绛彩瓷悄然兴起。当时的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外有帝国列强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不断。尤其是咸丰五年,太平军攻克景德镇,御窑厂被大火付之一炬,景德镇瓷业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御窑厂的瓷画师们不得不从事民窑烧造。他们大都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将诗书画结合的文人画,用高超的瓷绘技术展现在瓷器上,创造出浅绛彩这种极富文人趣味的彩瓷。浅绛彩瓷色调淡雅柔和,画面诗书画结合,极具装饰性,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同治至道光年间,浅绛彩瓷大放异彩,瓷画名家辈出,引发了一场浅绛彩的热潮(图1、图2)。图1为 程门昌江捕鱼图瓷板,题款:宵来雨气多,遍染湖山泾。独有捕鱼人,轻舟时出入。丁丑春抄,新安程门写(印:程)。程门,晚清浅绛彩大家,字松生,号雪笠、笠道人,供职景德镇御窑厂。咸丰同治年间绘浅绛彩名声大噪,尤善山水题材浅绛彩瓷。图2为清道光广彩人物纹蚌壳形盘。
图1 程门昌江捕鱼图瓷板
图2 清道光广彩人物纹蚌壳形盘
甚至朝廷官员都难掩对它的喜爱,亲自参与到创作设计中。时江西知府的王凤池,与景德镇瓷画师金品卿、王少维交往甚密,常同二人合作。浅绛彩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民国初年,由于浅绛彩彩釉较薄、易脱落,逐渐被色彩亮丽不易脱落的新粉彩所代替,至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淡雅风格的广彩瓷
广彩瓷是一种低温烧制而成的釉上五彩瓷,以其华丽绚彩闻名于世,远销海外。它创烧于清康熙时期,乾隆时期逐渐形成了较成熟的风格,由于诞生在对外贸易兴盛的广州,早期的广彩瓷为了迎合西方人审美,“式多奇巧、岁无定样”,装饰手法也富含西方文化元素。同治、道光年间达到鼎盛,也铸造了广彩瓷华丽的装饰风格,色彩明艳,流金溢彩。
晚清时期,一些广彩瓷艺人受景德镇浅绛彩的启发,也开始尝试将山水文人画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上。图3为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广彩瓷山水盘,清光绪年间制。可见彼时,广彩画师已经开始新的探索,吸取传统山水画法,尝试制造新风格的广彩瓷。广州附近的芳村、鳌洲一带,涌现“羊城芳村化观瓷画室”“笔花仙馆”“咏梅别墅”“碧梧画居”等一批瓷画室,采用国画的笔意创作彩瓷,创作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的广彩瓷。
图3 清光绪广彩山水盘
民国初期,具有革命精神的“岭南画派”画家敏锐地发现广彩瓷行业的广阔前景,将“岭南画派”的绘画技法与广彩瓷相结合,推动广彩瓷迈向新发展。以“岭南画派”的高剑父、高奇峰等人为首,创立了“广东博物商会”,以烧造广彩瓷为主,将“岭南画派”的绘画风格带入广彩瓷的制作中去,并且结合“二居”的花卉草虫画法、“岭南画派”特有的折中中西的山水画技法,创作出一批极具艺术价值的广彩瓷,惊艳国内外。
三、对比赏析
1.山水
浅绛彩瓷,最初便是师法浅绛山水的画法,因而山水是浅绛彩最具代表性的题材。山水类题材,远仿黄公望等山水名家,近摹明清两代文人画家。通常用水墨勾勒树石,再填浅赭、青绿等淡彩,最后一抹赭石、天青画远山,表现出远山近水的层次感。整个画面讲求以意构图,巧用留白,给人淡泊悠远之感。一般浅绛山水多绘山林幽景,景物多为山间农舍、小桥流水、渔舟远棹、云山飞瀑等,自然气息浓郁。图4为清浅绛彩渔家乐图大碗,笔法流畅写意,山石连勾带皴,淡染浅绿色、天青、赭石等淡彩,色调清新宜人。整个碗心描绘出一幅清雅的山水画,几户农舍依山傍水,溪边草亭中,一人闲坐垂钓,一派山野逸趣。
图4 清浅绛彩渔家乐图大碗
在广彩瓷发展的初期,广彩瓷有的是西洋山水风景,笔法模仿西方绘画;也有的是中国传统山水,笔意模仿传统山水画,山水结合,点缀以树木、房舍、人物或动物等,但大多都是画在开光内,或是搭配边饰。清末民初时期,广彩瓷上的山水题材装饰,以整幅山水画为装饰,极少搭配边饰,画面留白颇多,讲求山水的意境构图,笔法颇为细腻雅致,极具文人画风。图5为清广彩山水盘,近山远水,落笔细致,山林以红、绿、痳色等绘就,描绘山林小溪之景,水边漂一叶扁舟,画面风景秀丽,意境深远。
图5 清广彩山水盘
此盘与图4景德镇的浅绛彩渔家乐碗心内的山水风格极为相似,不仅笔法相似,山石勾勒取法国画山水,色彩亦多浅赭、淡青等浅色;同样注重意境画面的表现,都展现出一幅青山绿水画卷,充满山林渔家的野趣。
2.人物
浅绛彩瓷画中所表现的人物题材,笔法同样多师法于中国传统绘画,重点刻画人物的形态、动作、服饰等,以工笔细致描绘,给人一种清丽俊秀之感。人物形象也多为高逸隐士、村叟渔夫等,并配以山水四时景物,体现文人意趣。图4浅绛彩渔家乐碗,外壁一周生动描绘渔夫捕鱼、装鱼入篓等情景,笔触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调清新淡雅。并且,画面题有落款“醒烟霞之宿梦,别具幽怀;佑风月之高淡,更饶佳趣。壬辰仲冬月。星桥姑丈大人雅玩。内侄陈愈燦敬呈。俞子明写。(印:子明)” 诗书画结合,更似一幅完整的文人画。
这一时期,广彩的人物题材,一部分取材传统故事、小说戏曲等,此类的广彩仍延续之前富贵艳丽的风格。而另一类,则风格迥异,描绘文人雅士、山野村夫等世外之人,人物形象清新脱俗,神态惬意潇洒,与浅绛彩的人物相似。整个画面布局简洁雅致,设色淡雅,人物画法多取自传统国画绘法,半工半写意,注重刻画人物神态。图6 清广彩山水人物盘,盘心以墨线勾勒人物,衣着素雅,头戴斗笠,脚着木屐,牵起衣摆,缓步登山。相传,东晋诗人谢灵运,喜游山陟岭,发明了便于登山的木屐。著名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天云梯。”可见,此盘正是描绘东晋诗人谢灵运脚着谢公屐登山游乐的情景,山水设色清丽,人物生动形象,雅趣十足。
图6 清广彩山水人物盘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广彩人物,由于具有革命精神的“岭南画派”画家参与绘制广彩瓷,还出现独特的警世人物画。受到当时画报宣传革命的讽刺漫画影响,岭南画家将针砭时弊的警世人物也画到广彩瓷上,抒发自己的革命情怀。图7为何剑士所作广彩人物盘。
图7 民国广彩人物盘
何剑士是著名的爱国人士,常常借由漫画讽刺社会的不正之风,抨击清廷的腐败无能,宣扬革命思想。此盘便是何剑士将自己讽刺的漫画风格,沿用到广彩瓷创作上。一轮圆月倚危楼,夜色中一位侠女,右手握剑,左手提着一颗人头,从城墙飞跃而下。画面右上方题诗:“天风吹月坠危楼,万派河山接数秋。为问画灰缘底事,商量国贼要颅头(印:剑呼)。”侠女形象刚毅果敢,手刃恶人头颅,彰显了瓷盘上方诗文中“商量国贼要颅头”的革命精神。
3.花鸟动物
浅绛彩的花鸟动物,着色清丽,笔法纤细,效仿一些名家的画作。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也多选择一些富有吉祥寓意的题材。鸟类的题材多画寓意喜上眉梢的喜鹊,安居乐业的鹌鹑,富贵白头的白头鸟等。花也多是梅兰竹菊或桃花、牡丹、紫薇等。还有画一些固定的喜庆动物组合,如鹤鹿归松、爵禄封侯等。图8为景德镇闵丹臣所作的山猴群鹿瓷板,山野之中,群鹿在溪边休憩,或翘首远望,或相依而卧,或水中嬉戏。溪边山石上一只山猴好奇望向鹿群。瓷板上方题字:“水浅自然多野鹿,山深也有一诸猴。丙午仲秋月书于珠山之客,闵丹臣写(印:止水)。”
图8 闵丹臣山猴群鹿瓷板
整幅画面构图采用传统布局,鹿和猴的描绘生动传神,笔触细致毛发可见,更蕴含爵禄封侯的吉祥寓意。
清末民初,广彩瓷上的花鸟动物,亦多取自吉祥喜庆题材,也常见猴、鹿等吉祥动物。绘画手法则多取自岭南著名画家“二居”。受国画“撞粉法”的启发,广彩画师创造出“挞花头”技艺,绘花卉时先填以白底,然后将花卉所需的颜色慢慢晕染开来,展现出花朵的娇嫩艳丽。受居氏兄弟花鸟常以草虫点缀的影响,广彩瓷花鸟纹饰也常在繁花中点缀草虫,使得画面更加活泼富有趣味。其中,由岭南画派高剑父等人创办的“广东省博物商会”,生产出一批清新别致的花鸟动物题材的广彩瓷。
图9 冷月栖篁图广彩盘
图9是冷月栖篁图广彩盘,以满涂褐彩为底,营造出沉沉夜色。夜色朦胧中,一轮冷月挂梢头,几只麻雀栖雪竹,透露出寂静孤清的意味。笔触细腻,麻雀的形神写实,竹林光影立体。据考证,麻雀由高奇峰画就,竹林为潘达微绘,圆月则是陈树人的手笔,是岭南画家合作广彩瓷的珍贵见证物。
图10 广彩群鹿图瓷板
图10广彩群鹿图瓷板,为岭南画派名家高剑僧所作。瓷板圆形,绘六只梅花鹿在闲适漫步,或眺望远方,或是低头嗅草丛中的野花。此盘与上文提到的浅绛彩的山猴群鹿瓷板(图8),同样描绘了群鹿,对鹿描绘都十分生动形象。但是由于高剑僧有东渡日本留学的经历,整个画面具有东洋动物画的写实风貌,运用色彩明暗对比塑造立体感,笔触更为细致,毛发根根分明。
清末民初,浅绛彩瓷与广彩瓷,虽然相隔千里,却拥有相似的风貌,其中缘由众多。综上所述,简归为三个重要因素。其一,两者诞生于同一时代,同样诞生于清末民初的乱世之中,社会动荡对陶瓷业的冲击,促进了陶瓷业自身的变革。其二,高素养的画师参与制瓷中。浅绛彩瓷因极具文化修养御窑厂画师的加入,呈现出精致文雅之风;而广彩瓷则因为“岭南画派”画家的参与,注入活力,获得新生。其三,对清新雅致意境的共同追求,以意构图的相同主旨,造就了浅绛彩和广彩的不解之缘。
浅绛彩瓷与广彩瓷的画师们虽为匠人,内心却不约而同地充满着浪漫的文人情怀,在洁白莹润的瓷胎上,轻描浅绘出浓浓的诗情画意。在清末民初的彩瓷界,浅绛彩瓷与广彩瓷,一北一南,遥相辉映,吹起一阵清新之风,香远益清,留韵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