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什么?从没细想过,是团圆,是快乐,是记忆?
小时候,最盼过年,不仅可以穿新衣服,还能走亲戚,有压岁钱,吃好吃的。我家亲戚比较多,从初一到十五,爸爸和几个叔叔,带着我们几个小孩,这家那家的走亲戚。那时候生活条件都不是太好,压岁钱多是两块、五块,偶尔也有给十块、二十的,那可是揣在衣服兜里手一直摸着,过一会还要掏出来看看,生怕丢了。所谓好吃的,不过是火腿肠、花生米糖果之类,对我们这些从小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龙须酥、麦乳精、威化饼,方便面……真真都是稀罕物。年从三十就开始了,我和弟弟还有几个哥哥,十二点一定要给奶奶磕头,我那和蔼可亲的奶奶总是乐呵呵的给我们拿出存的好吃的,软儿梨、蛋糕、煮的鸡蛋、油饼之类,这些原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那时却也让我们十分欢喜。只是爷爷和很多善男信女一整晚几乎都在庙里诚心上香,没有享受过我们的孝心头。
初一早上,除了带上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准备的礼物,我和弟弟还会偷偷拿上妈妈小卖部的一挂鞭炮,早早来到爷爷奶奶住的果园大门口,点炮的任务当然是弟弟的。仍然磕头拜年,爷爷奶奶那时候都快七十了,满脸的皱纹写满了他们曾经的艰难岁月,可是这时候却笑得那么美,那么慈祥,也许这就是儿孙满堂的喜悦和欣慰吧!我们十几个孙子辈是何其有幸,遇到这么好的爷爷奶奶,我们的故事一箩筐一箩筐的哦!
长辈们常说“小年大十五”,热热闹闹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了,哇,终于可以吃元宵,打灯笼了。这天爸爸拿着葵花杆要去麦场里扎一个长长的火把。天空刚拉上黑色的大幕布,村里家家户户的火把都点起来了,随着火把燃起来的还有每家门口的小麦草火堆,人们都要出来跳火堆,寓意着这一年的晦气全部消除了。此时,鞭炮声、人们的笑声、还有打火把人们的跑步声、火苗声、口哨声、偶尔的狗吠声……夹杂着麦草味、烟味,一片热闹,一片喜气。大人们开始了喝酒划拳,抓住年的尾巴,再好好庆祝一番。而我们这些小孩是不会乖乖在家看电视的,都打着灯笼,少数几个孩子提着买的纸灯笼,其他的都是一个空纸盒四周掏几个洞洞,里面放根蜡烛,自己做的灯笼,个个都是能工巧匠呀。其实大家也不去谁家,就是在村里乱窜呢,就是那样不精致的小灯笼,不知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多少欢乐。
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虽然生在乡村,却是那么的快乐健康。时间真如白驹过隙,一晃我们都已为人父母了。爷爷奶奶早已离开,好多人好多事,都变成了记忆里的。如今我能自力更生了,大年三十,准备了很多样爷爷奶奶爱吃的东西,可惜只能在后山的两堆黄土前磕头,“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只有经历的人才懂的是多么的疼。
我们这些昔日的玩伴,如今大多都在城市里,又到十五元宵节,大家都在这天开着车赶回去陪父母过节。只是现在摆了一桌子菜,大家却吃不了多少,农村甚至没有了挑灯笼玩的孩子,连火把都是买现成的。火堆依旧在,仍是一片喧闹中跳火堆,长长的鞭炮很少有人家放了,全是烟花,跳完了火堆大家看看此起彼伏的烟花,一辈辈就这样过。大家在一起吃吃元宵,聊聊天,为了工作、为了事业,然后又全部开车返回城里,留下的只有父母。
年过完了,感受完农村浓浓的年味,愿如大家所愿,大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盼望着、盼望着下一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