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男孩儿叫小真,比牛仔高一级。以前都是在楼下约着玩,是个特别喜欢玩滑板车的孩子。这几天放假,两人开始互相到家里玩儿,听到他们上楼的声音,牛仔就赶紧开门去,住了一年多的邻居,两个男孩儿终于成了好朋友。
冲突,无可难免
昨天晚上,小真从外边回来,还没回家,就径直来我家敲门。
牛仔正和姐姐在玩情绪卡牌游戏,邀请他一起参加。他们在卧室,我在客厅录领读,感觉挺好。一会儿听到他们换了德国心脏病。
过了一会儿,听到了争执声:
“你不遵守规则!”
“我没有!”
然后小真”彭“一声撞上门走了。
我走到他们卧室问怎么了。姐姐说,因为两个人都说自己先按的铃,然后姐姐觉得人家是客人,而且是第一次玩,就照顾小珍一下,把桌上的牌给了小真,牛仔不干了,说这不公平,他违反规则了,不光没接受惩罚,还受到表扬,这不公平。
再走回客厅,在屋里都能听到小真痛哭的声音。我上楼看,小真妈妈抱着他在门口坐着,那个痛哭啊。看得我也可难受,安慰了几句,看他哭声住了。我们先下楼了。
我决定跟牛仔聊聊,看他的情绪没问题,把他抱在腿上,再次问了发生了什么,他依然说这样不公平。
我问他,你是生气好朋友不遵守规则,还是生气姐姐把牌给了别人。
他说:“我也想要牌”。
“哦,妈妈知道了,你也想要牌,你是不是担心他把牌拿走了,你没有?“
他点头。
”那他赢到手的牌是不是只是暂时的,你一会儿还可以再玩儿?而且你经常可以跟姐姐玩是么?“
”那他要拿走怎么办?“
”那我们怎么让他不拿走,提前定好规则好不好?“
”好!“
”那你看,小真今天刚玩这个游戏,如果你教会了好朋友玩,姐姐下学期不在这儿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人经常陪你玩了?他难得来一次,我们想想怎么照顾客人好不好?“
”那他也不能天天来。“
”那他高兴了就会经常了,如果在这里不开心,下回还来么?“
他不说话了。
关注“解决问题”
趁热打铁:那你准备好去跟他道歉了么?
”我有一点儿害怕“
”走吧,妈妈陪你“
手接着手去上楼,我问他,我们先想好怎么说,边走边说了几句。
敲开门,牛仔说:”对不起,刚才是我做得不好。“
好朋友说”然后呢?”
牛仔回:“忘词了“。
男孩儿拍拍牛仔肩膀:”兄弟,听到你这么说,我真高兴。“还没说完,就冲着里面喊:”妈妈,我能再去他家玩么?“
看到两个小男孩儿拍着肩膀装大人样儿,觉得好好笑,不过,重要的是,7岁的男孩子开始走出自我中心,迈出了解决问题,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一大步,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了解他的成长需求,并及时的助推一把。
复盘昨天的解决问题过程:
一是情绪的安全,在平和的状态下去讨论问题(我抱着他,有情感的链接,会更容易接受。),所以孩子的反应,没有太强烈的抵抗,很自然的接受了。
二是关注于解决问题。我们把谈话的方向定义到关注解决问题,就不会去纠结谁对谁错,对错的意义,也在于承担责任,孩子可能是不知道怎么做,那找到了方法,理清了思路,想通了,自然会去做。
三、牛仔能很快去道歉,开始有意识到了照顾客人,从自己开始转向别人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从自已的需求到合作,是6到12岁孩子特别要学习的,当然这也是他们在交往动机的需求。
四是要注意不受别人的影响。这几天老人在家,老人的第一反应是批评:这孩子怎么这样?把门摔这么响!在谈话中,牛仔也提到这个摔门的问题,:下次如果在他家不开心,我也摔门。我们也讨论了不好的东西能不能学,我们会接触到很多,每个人的优点,缺点,好的,不好的,我们只学好的就行了。说这个话题的时候,他没表态,也许听进去了,也许没有。但最会有印象的。我们要做的,是有不同的声音, 不让跟我们理念不同的声音占据他的意识,相信孩子,会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