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奇葩说辩题“生活中的暴击值不值得感激”,最终辩论结果以不值得取胜,使得它成为最出乎我意料的一集辩题,先不论到底值得不值得,因为节目中那么多大牛对于值不值得已经给出了许多值得人深思的答案,就论我认为值得感激应该获得胜利这一点来说,我相信很多如我一般的人,都受到了传统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育都告诉你:应该感激苦难。头悬梁、锥刺股才能成为优秀的人,平静安和生活的人注定平庸,从小灌注的教育大多是“应该是”,而不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传统观点与个人理解的碰撞。
1.工作中女性能力比男性差
相信找过工作的同学都遇到过这样的门槛,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更愿意用男性而不是女性。其实私下里问缘由,大概就是共知的几个:女性要生孩子耽误工作,照顾家庭耽误工作,体力不如男性好,耽误工作。
不得不承认,在体力这项上大多数女性的确比男性差。但是工作过程中女性带领的团队一般情况下比男性差这一点我并不能苟同。女性也有共知意义上的优点,比如女性“心灵手巧”,更加细心和严谨。在普遍意义上,女性的感性思维要强于男性,所以大学里,学习语言的女性要居多,对于语言的理解等各方面更加强于男性。
研究证明,女性的忍耐力要强于男性。可能某种意义上女性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上,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女性用剩下的精力高效率完成属于她自身工作的能力。
这个命题某种意义上你不得不承认,虽然不是传统教育教给我们的,也是传统的观点赋予我们的认知,而不是我们自己从实践中得到的结论。
2.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这句话大概你已经听过身边的为人父母讲过多次,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背负很大的压力购买学区房,为的也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但是他们认为的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应试成绩好,上好的大学。
但是到底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我认为是健全人格的养成,兴趣爱好得到培养,三观得以最终树立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孩子学习很好,但是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
孩子学习很好,但是道德素养、人文关怀能力一般。
孩子学习很好,但是毕业后因为不知道自己兴趣,对于工作无限茫然。
孩子学习很好,但是对于人生、事业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规划。
你认为这样学习好的孩子真的是优秀的孩子吗?
他可能只是在上学的那一段时间,在我们现行的选拔机制下优秀,但在他接下来的人生中,我并不敢保证这依旧是个“优秀”的孩子。
所以传统意义上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也许已经输在了起跑线。
3.不给让座的年轻人可耻
也许这个是个最值得争论的话题,因为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给老人、孩童让座,但是这真的就必须是你不得不做的吗?我觉得让座这件事情应该是出于本心,你的本心真的觉得让座这件事产生的自我的愉悦或者是认同要比坐着获得身体的舒适感更让你快乐,那你就应该让座,因为认本质上是趋利的。
或者你说道德上是这么要求我们的,道德鼓励你做这样的事情,但是道德标准也并没有说,你不让座就是不道德的,只要你没有一个人占两个座位,没有破坏社会规则,就算是不让座也不应该是值得谴责的,也许你正好不舒服,也许你真的很累,也许你单纯的不想让座,我觉得这个是个人选择的自由,好的行为值得提倡,正常的权利同样值得支持。
4.坐在宝马车里哭还是自行车里笑
这个词语是多年前,非诚勿扰一位女嘉宾提出来的,一经提出,立刻成为社会热点话语。好多人谴责这个女嘉宾,觉得她嫌贫爱富。
先不讨论这个女嘉宾的个人问题,就说“坐在宝马车里哭”“坐在宝马车里笑”“坐在自行车里笑”“坐在自行车里哭”这四种选择来说,我觉得都无可厚非,就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已,你不认同,那你就选择你所认同的,但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逼迫他人去认同你所认同的。
我结婚就是要房要车,你觉得看不起这样想法的姑娘。我却觉得这样的姑娘也没什么不好。起码她真实,她告诉你了她要,你要是没有大可以找那些不要房要车的姑娘,费什么精力在批评这些姑娘身上,也许这些姑娘刚好有别的好的品质,刚好有能提供车子和房子的人,两者相配。
所以说,这样我大概知道教育给了我们什么,给了我们在生活中思考的能力,不断地推翻自己的认知,重建新的认知,再推翻,再重建,无非也是个成长的过程。